課程活動簡介

以康軒課本為教材主要架構,並參考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作者蔡玉珊「臺灣原住民織物-織紋結構與圖案分析」一書,以臺灣原住民織物為題材,逐步帶領學生發現美感,並運用所學美感知能「構成美感」的點、線、面設計手法,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1.能理解平面造形的構成方式,並在生活中發現平面造形的構成美感,以拓展多元視野。
2.能使用臺灣原住民織物的形式原理進行觀察,了解平面構成中點、線、面的造形表現。
3.能應用設計思考平面造形的點、線、面的造形表現技巧,運用至生活中表現觀點並解決問題。
期待學生具備美感素養與創作能力,善用點、線、面,就可構成一幅圖像,把複雜物體輪廓化成簡易圖形,提高創意造型能力與審美力。

美感預期成果

1.在美感知能方面,學生能建立構成構面之美感能力,覺察色彩如何影響生活美感呈現。

2.在美感運用方面,學生能把構成之美感能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建立好的生活美感習慣。

3.在美感省思方面,學生能以有品味的眼光覺察生活環境的美醜,省思個人於環境的角色。

教師課後省思

這次課程主要依據當初提報計畫時輔導單位提供之修訂意見與方向參考:「傳統創造性的工藝藝術課程;若擇一操作,而適度擴編,建議能加入觀察性的小練習,將課程調整為日常體驗的創作性詮釋。配合美感課程六大基本構面,建議教師能預先決定單一構面的練習目標,方便學生有系統地理解美感原則……」。於是選擇以臺灣原住民織物為題材,逐步帶領學生觀察台灣原住民各族發展出來的圖紋和色彩,歸納其色彩運用及點、線、構成的造形設計手法。從觀察發現美感,並運用所學美感知能「構成美感」的點、線、面設計手法。

上學期的美感色彩課程由於時間緊迫實施時已接近學期末,所以最後一節是合併在這學期,另外為配合體驗傳統原住民織布機與串珠機課程,由於需要每人固定一台機器且操作時間較長,於是利用社團時間進行課程。

筆者第一次參加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對於如何實施課程或許還無法掌握重點。整個課程的落實過程,計畫一修再修,操作課程內容時也一改再改,總歸是經驗不足想要給學生太多,又不知道做得對不對,當初計畫修正委員的建議:「一般美術課的有趣操作,但距離美感課程從日常出發的概念較遠,則學生無法以日常生活觀察出發,最終的創作結果也難回到日常體驗之中…」。這些話也一直在筆者實施課程時迴響。盡力而為下一次或許會更好,期待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體現美感課程內涵,能觀察生活環境中不好和不美,透過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相當程度地掌握平面及立體造形設計的品味美感,可以產生希望更好、更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