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貼近學生的校園環境、生態為主軸,藉由公民美學與三項「秩序」為核心概念與先備知識,讓學生瞭解「重複的單一元素」、「相異的元素」與「整齊與韻律」的定義,引導學生去思考-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美感定位。
日常生活的器物多半被習於略去尺寸的審美。透過瓶罐在色彩、比例與功能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由此展開「挑戰經驗認知的比例」。進而開啟一扇體驗比例美感的門。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瓶罐比例的功能設計並思考違反認知的比例關係其目的性上的差異。最後透過可移動的”案上園林”,探索比例掌握空間的氛圍。如何運用比例在構成中的表現,從中建立理性判斷之美感能力。
美感不單是知識,也不是生活教條規範,美感應該要合用於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的秩序。所以,「美感教育」並非技術的學習,其來自生活體驗的累積,當學生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有所感知,就能夠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一連串歷程;我認為,「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更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教育。
在本課程中,藉由美感電子書的結構章節與環境中的物件事例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理解人類與各種生物為了生存,發展出與地心引力相抗衡的策略就是結構的力量。嘗試讓一張紙不靠黏貼、不倚靠其他物件,單純運用折疊、裁切使其站立起來,並能達到一定高度的美感試驗,由此知道一個好的結構設計,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學生應用影像編輯軟體進行一頁畢業紀念冊的平面構成設計,漸進發展到能自發完成一本包含封面、目錄、內頁、版權、封底等不同內容的構成方式的畢業紀念冊電子書。
從名畫及大自然美景的欣賞開始,例如蒙德里安的作品,山巒的層次,欣賞並認識名畫。接著導入生活中事務的構成的美感,例如生活中整齊的收納,舒適的擺設,美食的擺盤;認識並欣賞對稱、秩序、均衡等美的原理原則,開始在美的原理原則基礎上學習簡單的拆解,然後進行對稱性、秩序性的、均衡的重組,讓同學們了解到構成的過程。
觀察生活周遭的自然界的顏色,選擇一種色彩,運用顏料調色後,繪製出來,要盡可能的接近原來的顏色,目的是觀察自然界的色彩,調配繪製,訓練手,眼,腦對色彩的觀察及敏感度。
引導學生從自身周遭出發,透過校園及居家環境美好記憶質感的踏查,開始觀察發現環境中出現的各種質感,並覺察自然的質感變化及人工質感的使用,利用視覺和觸覺記憶生活環境中的質感,體驗並思考不同質感帶來的視覺與心理感受,進而理解記憶質感、真實質感及擬真質感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引導學生從自身周遭出發,透過校園踏查開始觀察發現環境中出現的色彩,覺察自然的色彩變化及人工色彩的使用,利用色票比對與紀錄環境中出現的色彩,體驗不同色彩帶來的視覺與情緒感受,進而理解並能初步運用和諧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找出有美感並較友善的色彩配置。
從生活中發現自然造物與人為「用品」皆由不同質感所組成,透過五覺認識質感層次。認識同物品不同質感的樣態;「質感」是指物體材質所呈現在色彩、光澤、紋理、粗細、厚薄、透明度等多種外在特性的綜合表現。
質感,是一項非常貼近生活的美感要素,透過視覺與觸覺的雙重感知能力來進行連結與記憶。在本課程的設計之中,將水泥設定為質感肌理塑造的主要媒材,透過兩項生活器具的製作,使學生能充分體驗單一媒材的各種特性以及各階段的質感變化。
讓學生透過觸覺的分組活動,初步了解質感再透過同色質感卡的的任務設計,開啟尋找同色質感的學習歷程,後透過分組分類的討論,形成質感象限的初步了解接下來透過象限延伸去做生活中鞋底紋路的質感觀察,嘗試做質感與功能的體驗,了解功能需求與質感的關係,並了解環境環境中影響質感的因素。
進行觀摩、分享、教師總結、各種質感筆記本及物品欣賞,讓學生了解關於質感的更多可能性、更佳的搭配及更深的體認,進而達到質的提升、美的呈現。
海明威說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而本課程則是透過畫面的構圖與排列來呈現視覺美感的平面饗宴。
本課程以名片排版活動結合美感的理論與日常生活用品,期待學生將使用基礎的電腦操作活動,自由實驗探討各種美感呈現的可能性。並將課程各步驟的美感實驗成品總結整理,建立屬於自己的美感學習歷程。期望透過實際動手操作,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美感其實是很簡單的一種心意與堅持,只要在生活中多帶入一些對美感的堅持與積極,便能引發未來社會生活美感提升的機會。
嘗試拆解文字筆劃線條進行位置的挪動、調整局部物件的的放大或縮小,進行設計草圖繪製,並從中感受物件(線條結構)間的關係是否均衡。
美感部分是討論質感構面,藉由各種茶葉的觀察、沖泡及品茗認識質感,以器引茶的概念讓學生細微區辨不同質感所帶來的感受、對質感與功能的關係有意識,理解質感的象徵,進而能選擇符應各茶種特性的紙材做後續利用。學期後段美術相關的課程亦包含茶的包裝設計以及期末茶品牌發表會的呈現。
引導學生打開五感,在不同的空間中重新探索;並以攝影製作繪本的方式來呈現。
美感從在乎開始,本課程以日常生活中的色彩覺察為主軸,藉由學生自己喜好的物件引起學習動機,讓色彩有感。六節課的色彩旅程從自身擴展到環境,體察不同明度彩度的色彩,理解色彩配置,並關注色彩與環境的互動,並動手嘗試整理石碇色彩譜系,目標是讓學生在日常中逐漸對色彩有感。
讓學生們走進美術教室時能不自覺的停下腳步感受到美感情境空間所要傳達的"美好感 受"同時開始觀察美感情境空間中有那些物件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