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引導學生打開五感,在不同的空間中重新探索;並以攝影製作繪本的方式來呈現。但如何捕捉美好、合宜的質感,是需要打開感知、思考轉化的。透過封閉感官的體驗活動鼓勵學生從生活環靜中親身體驗、觀察、觸摸…來建立自身與環境的敏感性。接著以質感美感的練習為主軸,重新發現尋常之物當中的質地表現的潛能與應用。引領學生去”玩”材質;從”玩”當中帶入校園與周圍的質感的探索;進行美感的重新觀察與體驗。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美感知能

1. 學會質感、構成與分群的概念
2. 同一種物件,可以有不同質感的表現與構成
3. 能以質感的概念分析日常生活所見的物件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在校園環境中直觀的比較、覺察質感的特性與應用。能知道並理解材質有其最適合的表現方式;質地造就了美感。但在成就美感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能關照我們的生活環境﹖

 

教師課後省思

此次課程操作著墨於校園與校外週邊的環境質地的發現與應用,透過質感採集的活動讓學生去感受我們的校園美嗎?學生的直覺感受是很多學校的校園造景都很類似,多數學校的校門口都同質化的設施;學校也因為校園安全的考量與社區環境之融合是分離的。
材料的應用與練習中,學生仍對材料搭配的合宜性,質感無法明確呈現。提醒學生在五感的體驗活動中不要只用視覺,要五官並用去感受質感;透過六堂的質感體驗課程,學生可以做到覺察→認識→體驗;反思→建構還需要多一些生活累積美感知能及強化美感經驗,進而思索如何善用質感來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