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在本課程中,藉由美感電子書的結構章節與環境中的物件事例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理解人類與各種生物為了生存,發展出與地心引力相抗衡的策略就是結構的力量。嘗試讓一張紙不靠黏貼、不倚靠其他物件,單純運用折疊、裁切使其站立起來,並能達到一定高度的美感試驗,由此知道一個好的結構設計,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生活中時常需要能負重盛裝的容器,每一種能承裝重物的容器,都有結構美感蘊含其中,為配合政府限用塑膠容器的措施,設定盛裝容器的製作材質必須具有美感,符合環保、扁平、好攜帶的軟性材料。教導學生基本的繩結結構方法,讓學生學習透過選擇適當材質,考慮配置與形式的合理性及整體構成,運用改變材料狀態的手法來創造結構和立體空間,就能在結構安全的基本功能之上,進一步展現充滿力量的結構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認識什麼是結構。
  2. 能發現並感受結構的美感。
  3. 能認同設計不僅是解決問題,更應具有美感。
  4. 能學會基本繩結的結法。
  5. 能運用結構解決問題。

 

教師課後省思

幾個學期下來所進行的實驗課程觀察到: 美感課程的基本核心概念需要透過不同面向的操作/實驗過程來反覆印證,而非僅一次六週的課程就能打開學生的感官,美感課程的核心概念往往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且應用廣泛,但因為大多學生沒有習慣用美感的眼睛去思考生活細節,因此才造就了美感貧乏的窘境。本課程於此學期初試行,觀察學生對課程主題概念的反應與理解進行滾動式的修正,其他進度大致依原定計畫執行,多數學生都能達成課程要求,對課程反應也多為正向積極。

【一張紙能有多高?】單元,讓學生分組挑戰一張圖畫紙能支撐幾本美術課本?來引起了解結構是什麼的學習動機。這個單元看似元素簡單,但卻考驗學生們解決問題與面對問題時的創意思考能力,有的組別能夠耐心思考解決方法並實驗試行之,有的組別則需要老師在一旁給予適時的引導,大致來說,學生都能夠從這個遊戲性的實驗中了解結構在日常生活無所不在。

【認識結構的方法】與【它裝得住我】單元,透過教導學生基本的繩結結構方法,

讓學生透過結繩練習,並考量配置與形式的合理性及整體構成,完成具備提袋功能的網狀結構。在這個部分,學生的第一個關卡是對繩結結構方法的理解,所以需要不時提醒學生不一定要複雜的繩結打法才能組織網狀結構,僅是單結也可組構出美觀又輕便好攜帶的提袋。第二個關卡則是將繩結應用到網狀結構進而變化成提袋形式的邏輯,影響網狀結構承重的關鍵因素即是繩結與繩結間的距離,往往學生會在這個思考點上就產生疑惑,甚至希望老師可以立刻給予標準答案,但若是將此操作過程視為一個沒有答案的有趣實驗,教師僅僅提供關鍵性的引導,藉由同學彼此在操作中所激盪不同思考面向的火花,反而會讓枯燥的技巧性操作產生另一種可能性,而同學的相互觀照之下,學生也會開始認真思考結構、美感與生活三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