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引導學生歸納出美感的要素,讓學生規劃並且完 成一份具有自己特色的平面媒材。
以柯比意的藝術回顧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延伸製作麻繩燈飾。
分組設計建築柱式結構,從搜集資料、設計討論、實際操作、分享反思,完成設計與測試柱式受重能力差異。
針對生活中的問題環境,以物件色彩、質感之空間比例、構成重新規劃提出改善方案,對環境「有感」而後「行動」。
學習的重點在於,建構學生平面設計的基本概念,並運用畫面中所隱藏格線,規畫構圖中的物件位置。
希望學生透過「顏色」思考代表自身的「語彙」,製作屬於自己顏色的色紙,透過色彩的比例搭配,思考自我特質的比例關係。
發現環境中的質感,探索公共藝術品各式材質的美感,並應用各式媒材表現自我意象,讓學生嘗試在木片,運用毛線、布料、種子、個人隨身筆盒,進行個人質感圖像構成創作。
以五年級「美的發現」單元為圓心,以安妮新聞為輔助教材,跨領域的思維方式設計課程,利用篇章帶入生活體驗進行教學。
透過安妮新聞報紙串聯社會、藝文、自然環境等面向,其中像是社會課引導學生將台灣歷史部分作成桌遊,學生很自然地用時間先後順序來思考歷史類桌遊。
課程設計上希望學生能發掘各自內心深感興趣的一個小宇宙,藉由現成的鞋盒空間來創造一個微型展覽。
校園是學生共同創造回憶的重要場所,為了讓孩子能更積極的去發現校園環境的美,並繪製出具有美感的校園「主題」地圖,透過製做校園五感地圖向全校師生展示校園之美。
本課程先從台東在地原住民文化介紹、重新開始摸索製作『樹皮衣』的方法,並透過逐一訪問部落耆老記憶中樹皮衣的製作技術,再利用樹皮特性研發出商品,提升樹皮的使用與價值。
以安妮新聞第四期溝通與傳播為本次單元的內容,從人權議題融入視覺藝術課程。
跟著防疫議題,讓學生閱讀第五頁的TRAVEL版上關於「待在家裡,為世界上色」,讓學生體驗以前人們在報紙上著色、看笑話短篇、填字謎的盛況。
希望學生透過學習構成的概念,以「相片牆」為主題,整理在校三年的點滴,並能將構成概念靈活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以美感與在地的主題切入,運用課文引導、在地文化採訪與圖文編排教學,讓學生製作在地生活圈報紙。
透過多元學習方式,以安妮新聞報紙進行導讀,運用於國語、藝文、自然等課堂。
以安妮報紙所提供的「童話、傳說與它們的產地」做引導,並帶入世界地圖的概念。
分組選擇有興趣閱讀的文章,經過分享、講述、給予回饋的過程,培養學生閱讀與表達素養。
透過觀察、感受不同材質的質感差異,建立個人的質感經驗資料庫,並能藉由體驗,察覺材料質地「合宜性」選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