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設計接續前一學期所介紹過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概念,帶領學生實際走入校園,引導學生觀察、發掘出生活環境中應改善的雜亂之處,接著以京都、巴黎為例, 介紹不同地方為維護城市景觀所提出的措施。透過分組討論,實際針對生活中的問題環境,討論解決辦法,嘗試透過色彩與材質試驗,以物件色彩、質感之空間比例、構成重新規劃的方式, 提出改善方案,落實對環境「有感」而後「行動」。最後以分組發表的方式,進行提案發表,讓各組相互觀摩並給予回饋。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透過實地訪查對生活環境「有感」,指出須改善的項目。
  2. 學生能分析環境需求,規劃合宜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方式。
  3. 學生能分組針對所觀察到的不同環境問題,提出美感改善方案。

教師課後省思

  • 課程時間安排方面
    經過上學期緊湊地介紹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美感構面,本學期課程主要是引導學生將視野擴展至生活周遭環境,並且從看見的「視覺有感」,進一步到實踐的「打造美感」。與上學期相比因學生已有基礎概念,本學期在質感探索和環境空間構成的面向上的操作也更有餘裕,唯第 2~3 節質感實驗原本只安排一節課,實際執行後發現有等待白膠、木器漆變乾的時間問題,故延長為二節課。環境觀察與討論原本安排一節課的時間,後來發現在實際改造前實在有必要讓學生透過分組討論和全班的腦力激盪,激發其改造的想法,並需要不斷提醒學生注意想法是否「可執行」, 並且能夠確實解決環境問題,而這些討論和提案的耗時實不亞於動手執行。也因為已經多追加了二節課的時間執行,學生上臺的儀態、內容雖尚待調整與訓練,卻也只能讓學生於一節課中完成,否則原本美術課程也會面臨時間不夠的窘境。若是時間允許,提案階段宜再增加一節課,引導學生製作簡報報告,列出改進項目、改善做法、改善後的成效等,將有助於回顧系列課程,讓一整個學年的美感課程劃下完美句點。
  • 引發有感的生活環境問題發現
    本次課程先運用簡報喚起學生上學期的學習經驗,融入對於市容景觀的討論,可以發現部分學生對於凌亂的招牌色彩、突兀的建築設計與色調是「無感」的,對於更大尺度環境的美感經驗仍然不足,在這個面向或許可另外規劃 before & after 的環境改造示例介紹,讓學生在二組對照下,快速切入大尺度的環境美感經驗。
  • 引發有感的校園環境問題探索
    接續前一節課的環境問題,可以發現學生對於「秩序」特別有感,大部分學生會關注擺放凌亂的物品、水管,造成視覺雜亂的電箱與電線等。對於色彩的和諧則是在第二節互動討論中開始引起更多注意,在討論如何改善時,多數學生會提出變換材質或改成同色調、同色系的作法,所以充分的討論與列出待改善項目應是本系列課程相當重要的一環。本次操作讓各組可發表多張有問題的校園照片,因為項目甚多, 一節課的討論時間甚至顯得捉襟見肘,未來在規劃系列課程時可改為限定討論單張照片,但是就各項目細節仔細探討並分點列出,在改善提案時就各點逐一對照,或許能收到更大成效。
  • 美感改造的初體驗探索
    學生在針對各組環境問題提出改造建議時十分踴躍,然而進入各組改造階段或許是未能及時列點留下改造建議,部分班級組別又回到「改造不全」或是如「大樓重蓋」等難以執行的改造作法,教師需要再次提醒其回想之前同學的建議以及照片中可改善的項目,引導學生思考具體可行的改造方案。另外,雖然執行過質感探索課程, 但是多數學生有「快速就好」的傾象,多半使用美術紙,或是希望用手繪示意。因此需要鼓勵學生多思考運用不同材質,甚至需要準備大量素樸材料,鼓勵學生運用, 讓改造成果也能「有感」。不過也因為學生對於材料的不熟練,有時候會出現反覆進行「材質實驗」的現象,由於不少學生能夠在運用不同材質中獲得樂趣與成就感, 故仍然鼓勵學生執行,只是課程時間也會因此拉得更長,是需要取捨之處。另外, 在執行系列課程時,一面也反思,如果能讓學生實地操作或許會更有成就感,改造的前後差異也會更明顯,但是考量在授課時間的緊縮與實地操作的班級掌控下,還是以提案與改造模擬為主,若是以目前線上授課的趨勢,或許反而能指導學生改造自己的居家環境,或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