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設計可以大致分為二個教學活動,第一部分先緊湊地介紹美感秩序、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概念。讓學生運用色彩分析網站分析理想環境與現實生活環境色彩,引導學生近一步觀察喜好環境和現實生活環境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討論不同色彩與配色予人的心理感受, 分析如何因應環境需求,進行適宜的設計規劃。具備基礎的美感知能後,第二部分結合生命教育議題融入課程,引導學生掌握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美感構面,進行具美感意識的構成設計,分組完成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觀察分辨環境中的色彩、質感、比例,並按空間或物品需求分析設計原因。
  2. 學生能掌握不同色彩、質感構成個人圖像。
  3. 學生能注意到物件之間的關係,分組運用個人圖像構成分組作品。

教師課後省思

  • 課程時間安排方面
    因為希望能在一學期的美感課程中,緊湊地介紹各個美感構面,本課程主要介紹構面包含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然而每個構面都有其能夠延伸發展討論之處,如何切入、講到什麼程度?即成為備課與授課過程中不斷反思的問題。加以 109 學年度上學期初因應 covid-19 全球疫情,部分授課結合線上教學平臺,為協助學生排除操作行動載具遇到的問題,耗費更多時間。未來實行時除了安排更多授課節數,或是也可以考慮刪除「質感」構面,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聚焦於色彩、比例、構成的表現。
  • 色彩的美感經驗
    本次課程「色彩」應是最成功達到課程目標的構面,結合上學期課本「色彩」內容,介紹色相環、色彩三要素、對比色、相似色和色彩心理等概念,並透過線上測驗,確認學生的學習成果,並且透過測驗後的即時討論,讓學生能夠對色彩有更深入的認識。第 5~8 節在構成課程中,也明顯發現學生會優先思考到色彩構面,並嘗試運用相似色或對比色創造衝突或和諧的感覺,部分同學在實作時未能優先思考色彩、質感與比例進行構成,經提醒後,調整內容也是最先反應於色彩構面上。
  •  質感的美感經驗
    系列課程的「質感」切入點一開始希望討論空間設計的質感運用,讓學生思考不同材質給人的感覺,以及空間如此運用的原因。學生在觀看空間設計時雖然能參與討論並嘗試分析質感予人的美感經驗,但是在實作時明顯較難以表現在個人圖像的設計運用上,需要就質感構面不斷提醒學生思考欲傳達的感覺選用不同材質。思考或許一方面是學生對於材質搜集準備較少,可改以分組搜集材質的方式讓學生的材質庫更齊備,一方面是一開始的切入採用照片的形式,轉換成實際材質時學生較難掌握與聯想,所以思考在課程規劃時,應該可以一開始就讓學生以觸摸、嗅聞等方式體驗不同物體的質感,或許能讓學生在運用質感時更直觀。
  • 比例的美感經驗
    在討論空間比例時,可以發現學生經過引導大多能觀察並分析色彩佔空間中的比例,了解在空間中不同物件的視覺面積比例與美感關係。轉化至平面個人圖像設計時,多數學生亦能注意不同區塊的配置,試著創造合宜的輕重關係。
  • 構成的美感經驗
    在連續幾週的色彩、質感、比例課程後,以構成作為系列課程的總結,養成學生的視覺版面構成能力。學生在構成面向上首先考慮到的是色彩和比例合宜,經過提醒與引導,學生會試著創造階層、構思如何將物件配對與排列。但是在分組發表的時候,或許是因為時間較趕且面臨展示空間的限制,進行分組作品構成時學生的直覺是以作品排出某種造型,而非優先思考色彩與比例的關係,是未來引導學生集體實踐「構成」時可以再加強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