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觀摩、分享、教師總結、各種質感筆記本及物品欣賞,讓學生了解關於質感的更多可能性、更佳的搭配及更深的體認,進而達到質的提升、美的呈現。
美感部分是討論質感構面,藉由各種茶葉的觀察、沖泡及品茗認識質感,以器引茶的概念讓學生細微區辨不同質感所帶來的感受、對質感與功能的關係有意識,理解質感的象徵,進而能選擇符應各茶種特性的紙材做後續利用。學期後段美術相關的課程亦包含茶的包裝設計以及期末茶品牌發表會的呈現。
引導學生打開五感,在不同的空間中重新探索;並以攝影製作繪本的方式來呈現。
本課程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透過個人嘗試、小組分享討論再創作的過程,加深學習印象並優化產出,融入智慧型手機及平板使用,期待學生課後能輕易運用至未來數位生活中。
透過一系列與生活相關的質感體驗課程,使學生能覺知到質感能影響每個日常細節,留心與校園環境中的質感之美,強化學生對校園的情感連結,嘗試思考質感所乘載的感覺意識及質感機能,與同學討論後針對課桌椅汰換計畫著手提案,製作簡易概念圖及模型,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留心美感經營並有執行能力。
讓學生認識質感以及記憶質感,製作質感封面,形塑學生對於質感的意義連結。
思考分析圖書腰封與圖書內容、封面之間關係,如何完美的呈現出合宜的色彩配對。
讓學生在米食外認識質感,並能結合質感經驗與技法,設計出質感各異的飯糰。
從探索校園環境,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質感,並思考其功能性與美感間的相互關聯。
設計『質感摸摸樂』單元,讓學生發現質感,學習展現不同材料所呈現質感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對於「質感」判斷上,常會以「價格、新舊、流
美感預期成果 1能透過視覺與觸覺去認識質感。 2能發現當
美感預期成果 能在實作中發現紙張與布料平常觀看距離與微觀的肌
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環境,讓學生感受探索各種質地的觸感,進一步運用於物件中的改造。
感教學活動試著能讓學生自己透過觸覺學會認識分辨:粗糙、細緻、軟硬、溫度、尖銳、光滑等不同材料,讓學生能由體驗個人可藉由自身去探索並建立屬於他個人的質感體悟。
從質感【探索】、食器【對話】到生活【連結】,透過觀察觸摸各種不同質感的器皿,繼而引導學生運用多媒材混和,進行材質創作,並讓質感發揮效用。
藉由選擇搭配不同質感織物實作,練習思考日常生活的穿衣美學。
帶領學生探索質感及觸摸體驗,透過操作並能傳達質感構面與節令連結的感受意象。
經由分析質感的不同屬性,結合感覺形容詞,讓學生用質感來表達自己個性的特質。
運用拓圖及超輕土拓模收集質感紋路作為小書封面,再選擇適合的紙張與自行製作的手抄紙為內頁,成為一本質感紀錄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