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永樂市場的”布料”為出發點,介紹利用地毯工廠剩料表達對大自然的關心與愛護的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忠泰美術館之講堂牆面設計之藝術家)與紡織角料的循環經濟〈有布組合〉的環保理念與社會行動,帶領學生認識到布料的循環與運用,並以布料工廠生產過程中剩下的角料為質感材料,思考能做出哪些質感的手作小物。
喚醒學生對質感情緒的感受性,在觸感體驗和視覺放大鏡微觀的口說和文字的質感描述,增進質感語彙能力。
不同質感的物件成就的造形也會有限制,從平面延伸到立體的過程,也可以發現材質對於造形的影響。有目的性的質感要如何呈現?在功能性的前提下,可以怎麼利用不同的材質物件當作替代品? 可以選用什麼樣的材質來創造不插電的喇叭呢?
建立學生的質感經驗,透過框景質感體驗聯想家人特質食物質感的類似性,製作三款質感各異的巧克力球。
引導學生思考衛生棉的價值與意義,並運用質感的記憶,去拼貼一片衛生棉形狀的複合媒材作品。
嘗試利用質感的組合拼貼成一件立體的作品,體驗在光線投射之後更加凸顯的質感表現。
透過了解生活中布料的特性,探討布料與季節的關係。
從日常生活的物品中尋找與校園環境相似的質感,以不同質感的組合呈現學生發現的校園質感故事。
以『慢美學』帶學生從校園環境察覺,收集自然的質感。透過對物質本身的探討,讓學生可以辨別與選擇一個優質的生活樣式。
藉由觀察生活周遭的樹,與記憶感覺做聯結。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並能連結其經驗。
藉由原住民「共食共享」的特色與拓印、手抄紙的藝術形式作鏈接,以保存原住民傳統的飲食文化。認識不同紙張紋理,在自制的手抄紙上用植物拓印並創作成小書或卡片,藉著學生獨立創作、設計,連結在地文化。
透過玉石,探討質感與美感、生活之間的關係,並以流墨畫創作引起學生的創意及思考。
從生活中使用的筷子,在細心觀察、微調之下,了解食器選用材質與實用之間的關係。
以「質感」為題,讓學生能從校園中以五感來體會質感之美,並能了解質感的差異。
利用立體紙盒創造質感包裝,提升與紙共舞的生活美感哲學與素養。
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
質感(texture)指的是對象物(包含形象或物品)的表面性質,可經由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到。生活中的各式物品都有質感,讓學生發現質感的運用。從美感電子書做出發,讓學生由大量圖片觀察質感的應用,關於質感意象的啟蒙教育,首先放在引領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開啟一扇體驗質感之美的門;其次是引領學生理解不同質感給人的感受,實際觸摸不同物件的質感並且能敘述出質感的印象;最後讓學生欣賞具有質感意象的作...
質地造就美感,單一質感能創造純粹的美感,質感在生活中卻常被忽略,在單元課程中,讓學生藉由探索生活周遭質感,看見生活當中的各種材質,能明瞭視覺質感與觸覺質感的差異,透過團隊合作一同思考討論並實行質感搭配的可能性,最後以居家生活物件,燈罩設計的質感來思考合宜設計如何落實於生活中。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實施年級為九年級階段,從發現質感的風貌學
發現日常生活不曾注意到的質感元素、欣賞不同質感產生不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