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課程以「質感」為學習要點,從生活發現日常所需「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氣具或物件組成,用品可以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建立初生活的美感經驗。

有感於學生質感描述詞彙的匱乏,擬先結合文學作品對五感經驗象徵譬喻等各種描述,希望學習遷移,作為學生質感體驗後的能具體清楚的使用語言文字的描述前導。接著藉由觀察、拓印校園建物的材質,引導學生體驗人造材料在視覺與觸覺上給人的感受,並且可以透過物體表面的質地,了解物質的組成成分,進而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能夠區辨紋理質地的特徵,感受物質在光線下呈現的色澤、粗細、密度、等特性,以產生美感經驗。

課程單元次序具有脈絡性,為聚焦於質感,減少色彩及造型干擾,在實作上採用水泥,統一模具造型,自塑植栽盆器。

接著植物與盆器質感合宜搭配的選擇,讓學生先挑選植栽的植物,再考量植栽造型及紋理特色,自塑盆器質感。利用減法敲、磨、刷、刮;或是加法塗料等方式處理容器的表面材質,創造適合期植栽的盆器質感,以改變水泥花器的質感。從植栽盆器重塑、學習質感的選擇與搭配、了解何謂和宜的盆器等。期待學生透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生活關鍵能力,體悟生活質感的改變即是提升生活美學的一步。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1.質感的質地肌理特性
2.質感對感官的影響
3.從視覺與觸覺辨識質感
4.合目的的質感處理

美感預期成果

(一)、學生從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質感變化,理解質感對美感的影響。
(二)、學生能從操作過程中藉由感官欣賞與理解質感的細膩、粗糙等影響質感表現的質材,並且領悟質感象徵的概念。並能影響學生的美感經驗與美感判斷。
1.能辨識感知質感給人的不同感受力。
2.能探究相近觸覺的質感物件。
3.從生活中發現與分質感的影響力。
4.進行質感表現的可能探就。
5.認同質感在生活中的價值並辨期美感。

所參考之三份教案時施年級為國中九年級階段,從發現質感的風貌引起學生辨識及感知質感給人的不同感受力,並且由相近觸覺的質感物件,藉由討論,完成質感象限的計畫:澆灌水泥,增減其外觀來表現質感的可能探就。

本次【「質」栽試驗所】實驗課程,透過「做中學」與各種提問後問題思索,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中加入【質感語彙】的共同經驗蒐集與累積,希望透過課程學習之後,能增進學生加深感受力與藝術詞彙使用。

課程扣緊於「生活中」質感經驗的連結,讓學生挑戰盆器質感的實驗課程,處理生活中合宜的體驗,體會生活方是的選擇。課程將從質感搜集揭開序幕,藉由分組的討論,了解盆器的功能與材質的可能性,接著處理植物與器物的質感議題。

學生從研究植物的特性,練習選擇材質,研究質感的種類,確認要處理的盆器的質感,依照教師給予的工具材料,利用減法敲、磨、刷、刮;或是加法塗料等方式處理容器的表面材質,並為其質物選擇適合其質感的材料改變原水泥盆栽質感。

課程進行中透過攝影紀錄歷程與改變,探究、思考、動手做、調整建構自己的知識、技能與完成作品,最後透過展示與講述(show and tell)分享活動心得。

 

 

教師課後省思

1.因為第一次接觸多肉植物,對於植栽購買來源、種類與品質不甚了解,課程因經費撥款雖於五六月執行,然於上學期一月決定課程主題後,便於寒假期間多方詢問有經驗教師,曾至社子島花卉批發處勘查、三月搜尋多肉賣家試買試種,親身種植與照顧;水泥盆栽質感試做近十個,才有底氣於教學上執行。建議教師於不熟單元上,提早準備,避免突發狀況發生。
2.模具質感製作上,原先以為學生所帶來的若干材質不適合處理於水泥脫模(如吸管、新鮮樹葉、膠珠......),秉於實驗精神,課堂上並未多言適當與否,拆模後有些的確效果不佳,但有些質感令人驚艷,想來還是要多留一些空間給學生發揮。
3.本次於質感語彙收集與理解較以往多脈絡搭建與連貫,學生明顯對質感較有感,課程落實生活,深入與放慢速度有助素養建立,學生普遍對於美術課程脫離繪畫,落實生活實踐有所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