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從介紹自然型態的規律法則-例如動物走獸的平衡、樹葉的葉脈、飛蟲翅膀的功能、花瓣的對稱規則型態等,接著介紹平面構成之基本原理原則,進而以各種用幾何形狀做型態組合的立體裝置、建築當例子,初步讓學生了解立體構成之美,接著以各種生活中常見的小物件-例如碎紙片、剪成細小段落的吸管、碎石子、迴紋針、薄木片、棉織品……等,讓學生自由拼貼組合貼在10cm*10cm的板材上,此時雖是平面的狀態,但因為材質的有厚度,可以以此啟發對立體拼接組合的發想,搭配立體構成案例欣賞,並結合學期中的60周年校慶,分組創作-以祝學校生日快樂為主題的立體構成作品,設定色彩不可超過3種,歷程為先讓學生分組討論,決定造型並設計立體元件,嘗試組裝,討論優缺點後再加以改良,作品完成後於校慶活動中展示。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對生活中的美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2. 學生能對美學的基本觀念有正確的認識。
  3. 能主動積極思考如何讓生活具有美感。
  4. 讓學生能更清楚的理解構成方法,增進創意能力。
  5. 能因為正確且具有美感的選擇而更加愛惜資源。

 

教師課後省思

依原本自己的想像--在美美的圖片範例解說與美的秩序、形式原理原則的引導,學生應該能順利的理解<構成>,發想預定完成的作品。但發現學生無法在3堂課中認知基礎構成概念,在第4堂課在12cm*12cm的薄木板上選擇1-2個秩序設計圖案,並能說出自己是依據哪一原則....竟高達90%學生說不出來,於是卡關,只好放棄後面的預訂課程,花時間盡可能地讓學生明白理解美的形式原理並能運用在自己的畫面上,而不是漫無目標地畫出然後再請老師幫忙判定自己的作品是屬於哪個原理原則。

由此也察覺自己的步調還是太快了,在往後的課程設計上要更細膩緩慢,再更多同理學生的知能狀態,增加美感課程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