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原本僅屬於觸覺的質地素材,更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再造與造型編呈,讓學生體驗透過美感教育得以讓身邊原本平淡無奇的常見物,轉化為具美感的體驗過程。
透過綴疊化設計形式,觀察質感的再生樣貌,並轉換為線條,做為佈置品印花設計。
觀察、體驗生活中質感的表現,接著分組討論出可運用的質感材料進行手抄紙設計。
藉體驗任務質感觀察形成經驗與記憶。聚焦生活中接觸到的紙張,根據質感與用途、分析並描述其感受或故事,最後收集媒材製作手抄紙,表現之前習得的組織構成概念來進行手札本製作。
從器皿觀察分析紙張特性與功能的關聯,透過手抄紙與異材質重製,連結自身經驗。
由食材本身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 學生藉由擺盤的操作練習美感構成。
以手抄紙作為質感經驗,混合回收的紙材與校園環境內的植物、花草…製成有溫度的明信片。
配合學校老舊廁所整建計畫,連結上學期的構面學習,兼顧學校環境和需求、 在地文化及整體校園視覺美感。透過「境教」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環境的認同感,讓日常生活的不再單單是日常,有多些美的探索,就從廁所開始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營造具有美感之情境場域。
帶領學生使用觸覺、視覺觀察質感。自然物、人工物,也可以是自己製作的創造性質感,並在最後全班能共同製作幾組質感拼布。
觀察教室空間及學生身邊現有的東西,利用視覺跟觸覺來初步認識「質感」的概念,再使用輕黏土拓印物件的表面肌理,藉此能更清楚的看見表面材質的變化與異同。
以創意發想-「美好生活提案」為經,「生活小吃質感變身」為緯,協助學生去蕪存菁,整 體課程如何成形,協助學生探索及瞭解,讓學生從活動中去獲得「美」裡面所包含關於色 彩、比例和質感…等的創作經驗,轉變成為國中生版的「美好生活提案」
從對生活中的器皿感受,到學習比對不同樣式的質感呈現出來的感覺,試著從每一位學生所感受的感覺,找出可實驗或者是嘗試的材料,製作出一個有感的盆器。
透過校園質感踏查,觀察、探索質地的特色,豐富生活美感經驗。並利用線繩、舊衣設計書衣,實踐質感的多元表現。
認識水泥花器製作,利用校園開花植物,營造生活一角落的美好。
學生使用簡單質樸的陶土,創造各種不同質感。
課程主要以水泥易塑形的特色讓學生重塑花器,並透過加法、減法的技法改變水泥花器的質感。接著考量花器的質感與植物的選擇,讓學生體驗盆栽之美,了解重視生活質感的改變即是提升生活美學的一步。 從花器重塑、學習質感的選擇與搭配、了解何謂合宜的花器等,期待學生透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生活關鍵能力。
透過質感經驗的資料庫累積,豐富美感生活經驗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有哪些。
以「質感」為學習要點,從生活發現日常所需「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氣具或物件組成,用品可以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建立初生活的美感經驗。
學生利用水泥灌模完成容器的造型製作,再將表面質感的塑造經驗帶入創作,把想要的質感主題呈現於容器外觀上,完成一件質感兼具美感的作品並進行分享與討論。
認識台灣節氣與傳統材料,與學生討論自然材質,以竹子嘗試杯墊編織,以竹編體驗自然質感,並以集體牆面展示竹編以呈現自然材質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