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味覺及觸覺的「質感體驗」,體認質感的意義,再進行「質感再造」;最後進行「仿真巧克力球的製作」和「質感棒棒糖包裝設計」的製作,並經由同學彼此觀摩,發現合宜的美感。
本校鄰近大稻埕,一提到大稻埕商圈,就會想到年貨大街和布市,所以一開始則用大稻埕商品的圖片做質感的介紹,並且讓學生動手體驗質感與商品的關係。
質感在生活上是很容易接觸的項目,為了培養對於物品用觸感分辨(紋路、肌理)得質地,使學生更強的觸覺敏感度,而不僅用名稱辨別物品。
學生在觸感、盛裝功能性、視覺效果等方面進行嘗試、選用、開發,找出適合自己的、具備美感且合宜的質感,激發學生多加關注生活用品。
透過分組合作,藉由視覺—觸覺--食覺之間反覆探索與轉換的活動經驗,形成對質感美感的學習遷移,能持續自我精進。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植物」的對話。課程以引導式探究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的提問打開序幕,學生們透過小組不斷的選擇、討論、實作解決花器美感與功能的相關問題。
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美感關係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商鋪店家規劃設計出最理想的視覺、收納空間與作業環境,觀察市場中食物與實感搭配,並描述其質感搭配如光滑、粗糙、柔軟、堅硬,所呈現出的視覺感。
藉由讓北港街區的色彩屬性分析其優劣並產生美感變化,從中得到質感提升的美感體驗。
北港國中地處台灣民間信仰重鎮北港鎮,深厚的歷史文化脈絡給予民間藝術極佳的靈感與舞台;本課程以花燈製作為主軸,帶領學生用美感的角度一探傳統技藝的光輝,並探索將傳統技藝轉化成當代的語言。
以磨石子杯墊製作教導學生對於質感中肌理與層次的認識與理解。
本課程以衣物織品的質感發現與體驗為出發點,建立質感意象的概念,並結合「毛巾」這項雲林縣具代表性的傳統產業,安排觀光工廠的參訪與實作,讓學生探索柔軟、蓬鬆、舒適質感的布料如何產生,了解用合適的材料,製作符合使用者需求、適合環境條件的物品,才會有好的品質。最後進行簡單的軟性布料應用活動,提升孩子對質感美感的素養。
聚焦「食物擺放的配置」與「容器質感與食物的關係」的練習,經由桌面上整體的構成關係與質感配置,連結美感經驗與生活。
將原本僅屬於觸覺的質地素材,更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再造與造型編呈,讓學生體驗透過美感教育得以讓身邊原本平淡無奇的常見物,轉化為具美感的體驗過程。
透過綴疊化設計形式,觀察質感的再生樣貌,並轉換為線條,做為佈置品印花設計。
觀察、體驗生活中質感的表現,接著分組討論出可運用的質感材料進行手抄紙設計。
藉體驗任務質感觀察形成經驗與記憶。聚焦生活中接觸到的紙張,根據質感與用途、分析並描述其感受或故事,最後收集媒材製作手抄紙,表現之前習得的組織構成概念來進行手札本製作。
從器皿觀察分析紙張特性與功能的關聯,透過手抄紙與異材質重製,連結自身經驗。
由食材本身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 學生藉由擺盤的操作練習美感構成。
以手抄紙作為質感經驗,混合回收的紙材與校園環境內的植物、花草…製成有溫度的明信片。
配合學校老舊廁所整建計畫,連結上學期的構面學習,兼顧學校環境和需求、 在地文化及整體校園視覺美感。透過「境教」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環境的認同感,讓日常生活的不再單單是日常,有多些美的探索,就從廁所開始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營造具有美感之情境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