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身作息時間轉換成色彩,再將時間顏色及長短製作至黃金比例大小的紙張上,讓學生了解色彩的溫度與感受。
使用蝶豆花加入酸性果汁及白色、彩色汽水等做調色,讓學生發現色彩變化,再用石蕊試紙實測飲料酸鹼值,精確的調出想要的顏色。
以色彩為引導,引領學生發掘環境色彩的調和性,並且蒐集學校的代表顏色。
結合明湖國中本學年的課程規劃,在引導學生設計「學生圖像」的安排下,以美感教育融入課程設計。
取樣了2018全台灣空氣污染指數紋樣,帶大家看見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實模樣,將空氣品質指標轉換為分級色彩及紋樣,讓大家更直接明確瞭解空氣的污染現況和色系的意義。
藉由安潔莉卡達斯將膚色化為色票編號計畫的「緣由與動機」與「紅男綠女」的服裝搭配練習,讓學生擯棄歧視與成見,讓色彩回歸最純粹的美感層面。
透過調色實做操作,反推論出調色的原理原則,做出專屬於學生自己的色彩。
運用色票剪貼,藉由配色分析與練習,進行「作業本封面配色」,思考色彩間的要素與協調性。
讓同學以色彩自我介紹,觀察分析使用色彩的習慣,完成個人特質色彩→色彩組合代表的個人色彩名片。
經由觀察環境色彩的操作過程中,讓學生發現體會色彩跟環境的關係。
本課程以校園為出發點,透過校園探索活動引導從周遭環境景物探索色彩的組成,並結合將動物、昆蟲隱身在校園中的遊戲活動讓學生探索色彩的變化。
容器的顏色是否影響食物的味道?讓學生觀察與體驗味道與顏色之間的關聯性。
讓學生了解校園與生活中的環境美感實例,藉由「圖片紀錄」與「圖片排列」討論具有美感的組合方式,引導學生觀察記錄環境空間,讓學生運用美感概念設計出「美感桌遊地圖」,培養學生對「美」的自發、共好與互動性。
以排灣族特有的頭飾「花圈」為學習動機,探索原住民飾品文化,從製作中學習美感元素在飾品上的設計與運用,課程目標以花圈的「色彩」為學習主軸,加入傳統服飾的color code的認識和整理,讓大武的孩子了解排灣族的色彩文化,輔以質感、比例的探索。
以黑白出發,後加入「環境色彩構成」的美感構面,延伸至彩色色塊比例與整體(穿搭與環境)的調和性,並以服裝和環境色中「顏色的比例」關係,讓學生容易理解比例在生活裡的應用實例。
透過教學活動學習仔細觀察自己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並思考自己的生活文化中,「美」、「醜」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並透過課程認識自己文化色彩的選擇與搭配,學習並運用更多的美感色彩元素出現在我們自已的生活文化中。
讓學生觀察周遭環境的顏色,並以零食包裝來探索色彩比例對於商品的感受及美觀。
尋找校園代表的三顏色,用在耐震補強的「善樓」立面設計上,藉此增加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也提升對周遭環境的感受力。
課程從觀察開始,學生以三原色調配出彩虹七色水漾,並發覺色彩搭配之比例關係。
以金門在地印象色彩,結合馬約利卡磚,分析歸納同色調或衝突色調的構成,練習繪製具反覆、對稱美的花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