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了解校園與生活中的環境美感實例,藉由「圖片紀錄」與「圖片排列」討論具有美感的組合方式,引導學生觀察記錄環境空間,讓學生運用美感概念設計出「美感桌遊地圖」,培養學生對「美」的自發、共好與互動性。
以排灣族特有的頭飾「花圈」為學習動機,探索原住民飾品文化,從製作中學習美感元素在飾品上的設計與運用,課程目標以花圈的「色彩」為學習主軸,加入傳統服飾的color code的認識和整理,讓大武的孩子了解排灣族的色彩文化,輔以質感、比例的探索。
以黑白出發,後加入「環境色彩構成」的美感構面,延伸至彩色色塊比例與整體(穿搭與環境)的調和性,並以服裝和環境色中「顏色的比例」關係,讓學生容易理解比例在生活裡的應用實例。
透過教學活動學習仔細觀察自己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並思考自己的生活文化中,「美」、「醜」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並透過課程認識自己文化色彩的選擇與搭配,學習並運用更多的美感色彩元素出現在我們自已的生活文化中。
讓學生觀察周遭環境的顏色,並以零食包裝來探索色彩比例對於商品的感受及美觀。
尋找校園代表的三顏色,用在耐震補強的「善樓」立面設計上,藉此增加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也提升對周遭環境的感受力。
課程從觀察開始,學生以三原色調配出彩虹七色水漾,並發覺色彩搭配之比例關係。
以金門在地印象色彩,結合馬約利卡磚,分析歸納同色調或衝突色調的構成,練習繪製具反覆、對稱美的花磚作品。
此課程以藍色和「PM25空氣指標對照表」的色彩認識作為課程計畫色彩發展重點。
以景點為主題,調出該景點的五個記憶色彩,學生需加入形容詞,做為色調改變的方向,藉由互相猜想,加深地區色彩印象。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色彩,學習減法美學,由案例:logo、消防栓、鐵皮屋…等,學習色彩使用的適當性;進階由實際調色操作,體驗色彩比例調色的變化,練習調配低彩度的高雅色系。主要為審美觀念的培養及推動,學會應用適當的色彩於自身生活中。
小小的新竹市中心,卻有著五個國定古蹟,密度極高,也是個新舊並陳的城市。希望能透過一系列建築色彩的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現身邊環境的色彩,透過觀察與記錄,打開看見「美」的眼睛,開拓新的視野。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
美感預期成果 原始教案帶領學生透過校園環境踏查、色彩比對分析
本課程奠基於理解構成中的物件關係、色彩的調和關係、單一材料的變異性等基礎學習之上。
以大量的色彩意象,體驗校園環境與色彩生態意象的關係與色彩合宜性問題。
利用雙色設計來練習呈現一對類似色和互補色的文件夾。
將色彩搭配與配色運用在不同媒材上,強化學生對色彩的運用。
讓學生進行單色系的色調深淺調性彩繪,完成後裝置於校園中,體驗校園環境與色彩生態意象的關係與色彩合宜性問題。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將時令食材季曆視覺化的探索歷程,預期讓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