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一個城市的環境色彩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活品質。本課程以生活環境為主題,從松山高中生活圈出發,在校園巷弄中進行色彩搜查,藉由田野調查去發現學校周遭景觀使用顏色的方式,以及人工色彩與自然色在色票上所呈現的差別,從此差異中體認到色彩對都市景觀有何影響,對於人類視覺又有何感受,最終以適當且舒適的配色原則,嘗試為松高生活圈的色彩提出建議。
前置階段為基本課程,從擴散式的色彩抽象感知到聚焦配色原則,建立未來實際操作的基礎;延伸課程則將所學應用在校園環境中,並加入字型與品牌的認識,讓色彩單元更能夠結合當今社會現況。

美感預期成果

  1. 每人需完成一張個人色
  2. 每組完成兩份協調的個人色票組合
  3. 每組需完成一份松高生活圈色彩搜集報告
  4. 各組設計至少兩款商家招牌建議用色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一次參與美感課程實驗計畫,心情是誠惶誠恐的,雖說是被推薦而成為核心儲備教師的一員,但自認為在教學上還有許多需要學習與調整的地方,尤其面對美感教育如此龐大的團隊與經費的執行,常常覺得自己的金魚腦無法負荷。好在團隊的助理與老師們的協助,才讓我不至於太跌跌撞撞的完成計畫。在計畫結束之際,大概有一些想法願意跟大家分享,也是我不斷學習跟調整的紀錄:

 

(一)教學熱枕與學生期待:

自認為對美術課程的規劃是蠻面面俱到的,比如說整學期的創作活動盡可能包含平面及立體,教學活動除了講述之外,也能進行小組討論或上台分享;若時間允許,則加入校外參觀或資料搜集;對於重要的課程概念,除了教師自身講述,也有提問、互動或是自主性閱讀,來讓學生自行消化吸收。以上所述,任教六年來都盡量在課程中實行,不敢說執行後的效果良好,但至少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備課的誠意。
今年美感課程執行到一半,有學生提出比較嚮往單純創作的課程,意指美感課程中原先規劃的各式活動、討論、探索都讓他們感到無趣、不知為何而忙。經過進一步對話,他們認為美術課應用來舒壓,而前置課程中的配色概念或練習對他們來說是負荷。因為這項插曲的發生,將後續班級的內容精簡、節奏加快,創作則調整為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個人獨立創作、兼顧小組合作精神但沒有過多討論、且不偏離配色主旨的創作活動。

事件發生的當下,自己的確錯愕了幾天,不過也藉此機會再認真地檢視課程設計,之前總認為「豐富、多元的課程活動與內容,才不會讓學生分心做其他事」,或許調整一下上課的節奏,在教與學的關係都是往比較和諧的方向前進。

(二)課程設計與教學進度

計畫為「六小時的實驗課程」,但個人習慣整學期的課程應有連貫性,因此認知課程規劃為前置課程,漸進式的堆砌學生對色彩與配色的概念。然而因前述事件的發生,將前置課程的節奏加快,刪減部分內容與活動,自己也有感到學生更能專注並抓到重要的概念。

創作課程,原先規劃小組合作重新設計店家招牌,原意是希望增加學生間討論、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減輕學生的創作負擔,但蠻多學生提出希望自己獨立作業,因此創作的部分調整成個人設計台北街頭公寓的配色,但同組要能達成和諧的配色,最終再加上招牌的製作,期望能完成和諧的街景。臨時更動的確是花了額外的時間設計建築版型、規劃材料、製作步驟與示範,但完成的作品多數學生都感到滿意,同事看到成果,也覺得所有的作品被陳列出來非常壯觀!

 

(三)未來規劃

美感其實是持續性也是交互影響的工程,在執行計畫期間,內心不斷有聲音冒出:「學校行政同仁應該要來上我的課」、「如果是商家業者直接參與課程該有多好?」、「官員們如果看到學生的建議會不會買單?」也許在上課的當下,學生有體會到合宜配色的重要、環境色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但一週兩小時、一年只有一學期的美術課,難保他們在未來還真的記得上課的事呢?帶學生出去搜集環境色彩,其實發現大部份的學生都已經知道市容顏色的混亂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但每天生活在這樣的視覺當中,也難保他們不會被這樣的環境影響啊!

對於未來的課程,相關的概念仍會持續推動,或許更精簡一點、更貼近學生的語言;在創作的部分,還要兼顧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與趣味性,至於我們的街景會不會變得比較好看呢?我不敢說拭目以待,但我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