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與觀察能力對於長久生活在台灣的學生來說是薄弱的。課程中首先談談台灣的公共環境中的色彩與美感,在色彩的條件加入後,如何稱為美?和諧的色彩亦或是繽紛的色彩?帶領學生首先思考並觀察校園中的色彩環境。
教師講授色彩的知能之餘,學生簡單圖案選擇相近、互補、對比等配色方式表現,在配色過程中尋找色彩的魅力 並更加深配色能力 。 同時複習並講授美的形式原理原則,運用簡單的多彩色紙及圓點亮片擺放位置反覆進行季節色彩故事的想像練習。帶著自己的季節色紙故事到校園中找尋一個色彩環境適合它生存的位置。課程的最後是一 個實驗計畫,在校園中的特定 地點 做一張以色彩設計為主海報,貼在特定的位
置並定時觀察紀錄。做為此次實驗課程的總結。

美感預期成果

經過本次色彩課程,能夠養成觀察日常生活中色彩對環境的影響,進而能夠並想要改變。
色彩的美感是最快速且較易實現的,經過課程中的配色練習、色彩的觀察…等,加深自己對環
境美感的體悟 ,並期望能夠提升敏感度。

 

教師課後省思

  1. 課程的進行並非剛好六小時,常常在某班課程結束後反覆思考加深或減少某些內容然後在下一班繼續實驗.找尋此單元中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因此通常會多出兩至三堂課.
  2. 對於老師最困擾的部分並非課程進行,而是需要『拍攝上課狀況』.最精彩或是討論最激烈的情景並不會即時想到要拿出相機,而在學生創作時亦盡量不想打擾學生創作(有些學生並不想面對鏡頭).
  3. 在第一堂課:色彩的面面觀中發現,學生對於環境色彩認知較為薄弱與無感,老師思考在台灣的色調騏實並不分明,民眾習慣了醜的配色、誇張且模式化的廣告招牌等視覺系統。對於環境色調的觀察仍需持續提醒及練習。
  4. 第二節課:配色對於學生來說較為簡單易操作,認識色環各種配色效果後自己操作2-3張實驗作品並練習說出感受。教師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因為習慣了正常配色,當大膽嘗試新的配色方式,剛開始會覺得奇怪,慢慢地引導看了許多作品後,能夠欣賞並開始選擇不同以往的配色方式。
  5. 第三節課:點點的四季故事。這堂課首先幾個班讓老師比較挫折,在引導學生抽象思考部分應該再加強,如何將具象的故事依照美的形式原理原則以抽象的擺放構成方式呈現,在中間後面詩作的班級才漸入佳境。
  6. 第四節課:季節點點的校園旅行。發現學生很喜歡這堂課程,一方面可以在校園中透透氣,一方面尋找適合點點的擺放地點這是有明確性的方向,因為每個人的點點小作品都是季節的故事,當這張小作品找到適合它的位置後,多了一分文學氣質,這堂課是個有趣的過程。
    找尋校園中的色彩,這部分學生運用相機畫面將它擷取,學生的眼睛常常看到我們看不太到的,有他們的解讀與故事。
  7. 第五節課:快閃海報實驗製作。這部分的課程最重也最需要引導。學生對於媒材應用(卡點西德)的陌生、海報製作的理想性內容…等。起初老師對於媒材(卡點西德)的選擇在於它的便利性與直接性,少了調色與水分等技法的干擾,只要專注於配色即可。若再一次實驗,建議可以多點媒材讓學生選擇,作品將可以更多元有趣。
  8. 第六節課:看閃海報實驗張貼、觀察、記錄。這堂課很有趣,在校園中突然出現幾張小小的海報吸引大家的目光,也許毫不起眼,也許引起軒然大波…這些都是觀察的重點。當創作者將海報貼出後即成為觀察者,我的想法將整個校園變為一個展覽場,每個角落都是可以佈展的位置,在佈展前帶領學生觀察環境色調、思考海報的圖像色調與環境的諧和或衝突性?
    收到的回饋比我預期還要驚豔,較高比例的學生肯定此次的課程,但大家絕對不會相信學生在一開始聽到要貼海報的當下有多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