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透過文本激發繪畫創作,結合版面設計與麥克筆繪製,拓展學生創作思維與表現方式。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結合設計思考、植物研究與花磚設計,掌握創造力與設計能力,了解花磚文化。
結合釘線畫與在地文化,創作具美感與環境意識的作品。
觀察校園生態與葉脈,結合版畫與色彩實驗,體驗美感、提升環境感知力。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學校位於農業小鄉村,週邊有三面被稻田包圍,希望透過課程設計任務行動引導學生觀察周遭自然,認知守護乾淨水資源對農村產業的重要性,並學習色彩搭組成與變化。
從畢氏定理入手,結合學生已經會的色彩概念,練習用粉筆在校園地板上繪製一棵彩色的畢氏樹。
結合色彩構成與光影藝術,設計燈飾表現創意,探索生活與生態共存的價值。
學生透過AI工具設計自製圖案、標語,創作文創服飾,並在走秀中展示,增強自信,並可作為高三二階面試服裝備案。
用「設計思考」和「回收在利用」的概念,在生活中實踐「美感」與「地球永續發展」的精神。
天井壁畫課程紀錄學生集體記憶,融合設計與歷史,打造校園認同。
校園踏查採集創作素材,運用博物學與設計工具,完成具美感的校園生活圖鑑。
攝影與手工書創作培養美感設計力與說故事能力,參與展示與國際交流活動。
找出台灣原生動、植物身上協調或衝突的色彩配置,理解色彩在環境扮演的角色。
增加廢物利用思考、加深在地關懷、學校的認同感、色彩學的技能。
介紹不同性質的符號、圖示,教導設計思考並引導學生了解版面構成之美學素養。
藉在地走讀與設計了解梧棲的故事與特色,埋下永續城鄉的小小種子與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融入數位科技,藉由澎湖文化色的五色與縣樹、縣魚、縣鳥跟縣寶為意象設計花磚圖案。
從營養午餐出發學習攝影技巧,從構圖開始從中學習色彩的構成,最後加上想像力,透過影像編輯技術拉近與食物的距離。
從零食包裝中了解色彩和口味之間想像的連結,並以純色紙膠帶再現包裝,從扁平的色塊了解色彩運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