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塑膠袋的變身

核心概念
  • 增加廢物利用思考。
  • 加深在地關懷。
  • 學校的認同感。
  • 色彩學的技能。
美感知能
  • 能區分塑膠袋材質、紋路、顏色的不同。
  • 能裁剪出適當大小拼貼的塑膠袋,進行創作。
  • 觀察生活周遭有哪些具有意義的圖案可以代表高中的生活。
  • 拼貼時是否能控制好溫度及製作出完成度高的作品。
  • 配色的應用(相近色、互補色...)。
  • 拼貼塑膠袋產生堆疊的色彩之美。
  • 圖案編排的設計構思。

課程概述

本課程施作對象選擇即將邁入大學階段的高三生,希望他們能在最後的高中生活中用美感留下一些紀念。

塑膠袋給人的印象大多是用完即丟的一次性產品,但是塑膠袋除了裝東西的用途外是否還有其他的作用呢?教師希望學生透過藝術家廢物利用的作品來思考塑膠袋的創作可能性。

1.課程的事前準備:學生根據老師介紹的塑膠袋種類,自行挑選各種不同顏色、花紋的塑膠袋來做拼貼。

2.構圖發想:以御守的概念去發想,圖案以校園周遭的景物、特色或畫出代表高三這個階段的圖案或符號,將圖案描繪出來後用色彩學的概念將塑膠袋拼貼出御守。

3.將做出的成品擺放至適當的場景進行拍攝,說明意境及想法。

4.和同學分享創作的過程遇到了什麼困難,有什麼收穫!

教師希望學生透過本次美感課程,可以增加廢物利用思考、加深在地關懷、學校的認同感、色彩學的技能。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會反思生活中廢物利用的可能性。
  2. 學生能對學校產生認同感。
  3. 能增加耐心度去完成作品的拼貼。
  4. 材料的挑選會更精準。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的反饋單有寫因為塑膠袋太軟,以至於在繪製草圖時容易畫歪,因次之後在執行這個課程時可以用紙膠帶輔助使用會更順暢。
  2. 太厚的塑膠袋實際加熱的效果不是很好。
  3. 熨斗加熱過後的塑膠袋會變形及變小,因此在操作前可以和學生說明可能會有的現象或展示範本,讓同學們可以先從簡單的幾何圖形練習。
  4. 整體而言這次的美感課程同學們都蠻喜歡的,有點像熱縮片的感覺,但又能保有塑膠袋的質感與透明性,之後有機會還會繼續操作這類型的課程。
課程規劃
  • 01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了解個人、社會、環境及文化之相互影響,並能反省與實踐相關的倫理議題。

    安妮新聞 Vol.07地球護衛隊

    從各種不同面向和學生聊聊「垃圾」對於環境與人的影響:有些找到了再創新生的方法,有些正在找尋再利用的方法,有些則間接造就了新的變革。

  • 02
    1.能從藝術家所用的媒材認知到環境永續的重要,並且能反思到自身創作材料的選用。 2.能欣賞拼貼藝術的美。

    站在巨人的肩膀

    教師介紹運用回收材料的藝術家及設計師,主要以拼貼的創作方式並融入在地元素。

    胡達華藝術家-釘畫

    運用鐵罐包裝外殼顏色材料來創作,畫面除了具有層次感外也承載著藝術家對九份的記憶與情感。

    Bago 塑膠袋回收再製所-二手塑膠袋縫成時尚錢包

    Bago 這個品牌是由銘傳大學的學生從塑膠袋作為發想,運用加熱的方式將塑膠袋拼貼、接合,再一次創造其價值。

  • 03
    1.塑膠袋材質的選用。 2.能適當用紋路搭配出好看的產品。

    蒐集、挑選塑膠袋

    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幾個層面來作思考挑選:

    1.顏色
    2.花紋、圖案
    3.厚薄度
    4.意涵(很喜歡吃的早餐店的塑膠袋)
    5.材質

    不同厚度的塑膠袋加熱溫度?!
    不同的顏色組合起來的效果?!
    不同紋路堆疊起來會變成?!

  • 04
    1.能將抽象的感受轉換成具象的圖案。 2.懂得欣賞御守的設計,並說出美的地方。

    復興高中的御守

    御守的種類有哪些?

    「京都下鴨神社『櫻花』」

    思考復興高中的特色

    例如:山、溫泉、活力、繽紛的色彩、有音樂、美術、戲劇、舞蹈、體育班...

    繪製草圖。

    與老師討論構成方式。

    讓同學為自己的御守命名。

    下次上課提醒:以小組為單位蒐集塑膠袋。

  • 05
    1.能與他人合作完成材料蒐集。 2.可以正確使用「裁剪工具剪出設計好的圖案」。 3.運用色彩學配色、堆疊出具有美感的御守。 4.拍攝時會依照需求進行構圖取景,有意識及情感的拍攝御守與場景。

    製作

    教師檢查每組是否每組都有攜帶塑膠袋。

    為了增加美觀及實用性,需讓塑膠袋重疊2-3個。

    裁剪、拼貼。

    放入護貝機加熱。

    再一次裁剪。

    完成。

    回家作業:將製作好的作品,在校園中的角落進行拍照至少3張不同的地方,並說明為何這樣取景。

  • 06
    1.能流暢地與同學分享自己的設計。 2.能反思自己在創作過程的問題並改進。 3.能專心聆聽他人分享,並且吸收理解後再用自己的方式再與他人講解。

    分享

    每位同學分享自己的三張作品(以小組為單位),並且組員需要給予回饋,再來每一位同學再找別組的同學介紹自己組別中的作品。

    自由分享製作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或有趣的發現。

    老師給予回饋。

  • 07
    將個人作品與他人作品做結合,組成一件裝置藝術品。

    讓同學們把自己的御守與同學的御守串成一串進行教室的佈置。

李怡萱
花蓮縣立壽豐國民中學 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