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2024年天井壁畫設計精進2.0版

核心概念
  • 成為集體記憶。
  • 色彩計畫與構成計畫。
美感知能
  • 雕刻。
  • 版畫。
  • 設計思考、圖像學、美的形式原理,廣告字體的設計原理。

課程概述

天井壁畫的設計,在我校美術課中,是連續數年的課程。性質是創造與記錄學生的集體記憶進而傳承之,成為意識。

從壁畫的歷史去發現廣告宣傳意識的原理,探索它的設計性。壁畫被應用在天井、建築裝飾的規模與歷史典故,都會是課程中的內容。它們成為設計的參考參數。位置、視角與建築功能都會影響主題的色彩計畫與構成計畫。

課程的設計,是由每位學生完成的小壁畫作為細胞,組合成為組織。等於是每位同學都有一件署名的作品留在美術教室的天花板。同一屆同一主題,最終完成後成為集體記憶。再去對照歷史中成為時代象徵的壁畫,其成為集體記憶進而成為意識與認同感的案例。

美感預期成果

學會從壁畫,去還原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空間權利意識。在接受模板規範的概念下,發揮個人風格的設計。

併圖組成的主題,具有學生意識的象徵。成為這一群高一生的集體意識。然後一起貼在天花板,如朝聖者的仰望一般,同時學生們也留下屬於他們的紀念品在校園中。提高學生的校園認同。接著,一年一年地過去,學弟們一代追懷一代。

教師課後省思

美感設計的議題,若更回到教學的本身,若更加上情境的設計、若更加上美術史的典故,而不是純粹為了實驗而實驗,是不是更不會浪費僅有不多的美術課時間,而且更讓學生明白美術課的本位呢?繼續努力。

課程規劃
  • 01
    認識壁畫與廣告精進版

    講述壁畫史與廣告世界
    1. 深化論述壁畫的不同地區作法與技法。
    2. 探索廣告設計原理與其宣傳意識。
    3. 破解壁畫的世界史,用壁畫看世界史。

  • 02
    日治時期臺灣壁畫製作

    1. 深度比較日本襖繪與臺灣的壁畫。
    2. 探索日本政府治理臺灣的意識與作法。
    3. 探索壁畫的宣傳意識,以日治臺灣為例。
    4. 比較顏水龍劍潭捷運站鑲嵌壁畫與岡田三郎助的總督府壁畫為例。

  • 03
    壁畫實例走讀

    1. 參觀總統府,複刻1919年時的壁畫製作史為目的參觀之。
    2. 實地劍潭壁畫參觀。

  • 04
    方寸壁畫設計與製作二

    1. 參考千社札的設計原理、藤島武二插圖設計、姐妹校的鳶尾花、法國梧桐等元素,集思廣義設計為可組合的併圖,作為壁畫的模板。
    2. 限制大小5×10公分的設計。同一模板,著色與變形有其彈性,設計之。筆者稱為方寸壁畫之設計。
    3. 提供集體創作的動機,並建立規範。以每位同學都有六寸平方的天花板為誘因留名於天花板,可讓學弟瞻仰。有名有圖。方寸小卡繪製完成後組合黏貼在天花板。提供每人都可能留名在6寸平方的天花板上。

  • 05
    壁畫設計與製作二

    1. 延續第4周進度。
    2. 加上名字轉印法的教學,讓學生的名字以同一字體勘亭流轉印本名於方寸設計之中。
    3. 介紹勘亭流字體的廣告學原理。
    4. 依據色相與視覺混色的考量,將680件方寸小卡併圖組合成一大件天井壁畫,形成一可視覺辨識的主題。
    5. 闡釋集體創作對個人的意義。
    6. 闡釋集體創作對團體的意義。
    7. 闡釋這件集體創作對這一學年的680人的意義又為何?
    8. 這創作又傳達給觀者什麼樣的意識與價值。

  • 06
    羅馬字體製作設計

    1. 個人座級座號的設計製圖。
    2. 實踐羅馬人的美學觀,羅馬字體的典故與技術。
    3. 介紹字體的源流文化意義與三角板的使用法。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