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設計接續前一學期所介紹過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概念,帶領學生實際走入教室,引導學生觀察、發掘出生活環境中應改善的雜亂之處。
本課程設計接續前一學期所介紹過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概念,帶領學生實際走入教室,引導學生觀察、發掘出生活環境中應改善的雜亂之處。
「基本設計」課程目標為提供學生學習對事物美感的鑑賞、設計思考方法與創意的啟發,深化藝術思考乃至於應用美感的經驗。
認識生活中的立體構造的組成,走訪校園擷取生活中的美感並解構畫面 。
學習重點想讓學生體驗擬真模型製作,挑戰比例構面中的誇張化之「經驗認知」。
學習重點在於學生需從老師準備的質材中挑選出自己想要的材料,先試驗選中的材質其合適的接合方式,利用秩序概念中的「相異元素」,設計可動的機關組件。
引導學生以幾何立體形狀來練習,譬如:三角錐、方體、圓球等為物體結構的觀察,學習如何解構造型與嘗試再複製。
以校園為探索,引導學生觀察、蒐集校園各貌色彩,能透過色票分析與手機 APP(Adobe Capture)比對找出校園原色,並能呈現不同類型畫面切割方式的色彩構成變化與分析其色彩感覺。
以餐館為主要觀察對象,讓孩子去感知環境色彩中的各項元素,它的招牌、外觀、佈置都會影響到整條街道 的合宜性,這是公民美學很重要的一環。
觀察並紀錄環境色彩的美醜,以手機拍照蒐集環境色彩後,運用 APP進行數位式色彩擷取分析,並舉都市酵母融入性色彩的實例介紹,讓學生理解色彩融入城市的用途設計,學習運用中性色,以及透過色彩比例調整主色系與強調色,使環境色彩的改造並更具協調性。
以「穿」的概念發想,運用運用已習得的技術和各項媒材達成包覆、穿戴在人體上的目標。
透過綠色植栽導入學校課堂日常之中,減輕國中生壓力,增加讀書效率,進而提升自信心,勇於接受對未來的挑戰。
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 14 項目標是「保育海洋生態」和 SDGs 目標 3 是「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們將國中生活日常與 SDGs14 和 SDGs 3 的連結。
本學期課程內容搭配西洋名畫主題,做為上學期美術課基本色彩及排版應用之延伸,從名畫中的觀察,進而發揮創意與質感搭配創作出名畫再製的作品。
展覽是在一個空間中融入美感藝術與文化議題的藝文活動,我們藉由展覽認識過去到未來的不同面向及知識脈絡,亦是一種跨域的藝術體現。
以「穿」為概念,引導IDEO設計思考。設計生物「穿」,將「穿」實體化。
運用設計思考觀察生活周遭找到問題、以混凝土產品實踐問題解決。
對線條圖樣進行分析,理解線條立體構成的成因後,應用於生活設計。
從校園的植物出發,透過觀察、描繪,發表所觀察到的線條與色彩。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會用瓦楞紙製作卡榫,完成想要的造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