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籍《臉的書 face book》為靈感,結合科技與藝術,聚焦多義圖形「臉」,透過攝影與數位軟體,培養學生觀察力,創作獨特伴手禮袋作品。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利用陶土擀成陶板,採集生活物件的質感紋路,設計紙型製作碗、碟,再裁切壓印,經素燒與釉燒後,成為質感陶瓷作品。
七年級學生在美感課程中探討色彩與性別議題,推動「性別光譜Punch Color」活動,透過色彩交流促進多元包容,重塑性別觀念與人際關係。
透過藝術家、詩人與哲學家為起點,帶入思考「我是誰?」,進而探索自我認識與存在的意義,最後以自畫像的形式,描繪自己在生活中的背景與當下心境,學會自我認識與接納。
探訪國立美術館,引導學生感受藝術,結合美術館之旅的心得感受,完成學習單,最後帶入由原民編織的實作課程,增進學生的藝術感受力。
引導學生認識穿著與個人形象的關係,搭配風格分類介紹與小測驗,使用Canva 及魔法媒體工具,創作屬於自己的風格穿搭作品。
本教案「你被性別角色『制服』住了嗎?」探討性別角色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期望學生意識並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促進多元發展。
將環保議題融入課程,培養藝術表達力與環保意識,並引導其為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將安妮新聞第15期「夢想」為核心,小組成員間討論與分享,初步描繪個人未來的夢想藍圖,以夢想公寓與學生個人經驗連結,發展多元思考,報紙導讀引導排版設計、圖片運用等,提升視覺美感的敏銳度。
透過觀察與學習,了解建築中的藝術裝飾元素,並學習這些元素的歷史意涵與結構特點。
透過將廢棄課桌椅拆解、分類與重新設計,學生能學習到如何將生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設計材料,從而提升環保意識並實踐永續發展的理念。
運用水泥花格磚的設計課程探討:重複的單一元素如何建構美感秩序?
以「構成」為課程主題,帶領學生了解構成與美感經驗的關係及其在生活中運用的特點,提升學生對美感的感受力後,透過練習並引導學生思考怎麼樣的分割畫面能表現出層次與美感。
課程靈感源自「屋、樹、人」心理測驗,以石土(含礦物微粒的黏土)材料建築創作為核心,結合燈光設計,讓學生創作一座能點亮情感與內心的小屋。
引導國中生藉由藝術創作探索自我,並融入生涯規劃,讓學生在創作中思考未來,及早規劃生涯方向。
引導學生透過遊戲化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提升對質感的感知、理解和應用能力,並融入永續發展理念,培養學生的美感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以《門牌的記憶》繪本為引導,結合龍潭的文化背景、風土民情、地理位置和特色,帶領學生完成創意門牌設計,並以雷雕方式進行實體門牌製作。課程共分六堂,從文化認識到設計實踐,逐步深化學生對龍潭的理解與設計能力。
課程結合色彩心理學,引導學生思考:暖色系或冷色系,哪種更適合表達我的情緒?了解情緒的色彩光譜,並加入社會情緒學習 (SEL)的二項學習:「自我覺察和人際關係」,讓學生對於自身的價值觀、興趣與優勢抱持實際的知覺,能夠辨認自身的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