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學習「結構」的美感構面,從木造建築斗拱的結構系統、自然結構中的樹木、葉脈、生物巢穴、蛋殼、結晶體等等皆可觀察到結構美感的特性。本單元的學習特色是使用各種建構式的積木,讓學生以分組闖關的方式體驗「框架結構」、「薄殼結構」兩種不同結構力的傳遞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力量如何傳遞並影響美感形式的變化。
主要構面為結構和構造,結構部分以條狀特性的素材練習排列,構造部分以綑綁和結合的素材,成品目標為生活中的設計用品或是觀賞藝術品。
將餅乾試為一種脆弱的材料,各式型狀成為模矩的概念,並以「疊高」與「承重」做為本次課程最主要的動機,藉由操作食材進而產生的結構,會有內在的「堆疊」及「排列」的美感,。
由身體與傢俱間的比例關係,引導學生從失衡結構的調整及補強練習中做出穩定結構的傢俱,瞭解傢俱對於個人的適用性。
生活中的「力」與「結構」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並彼此抗衡的關係,在結構視覺美感的基礎中,設計出可摺疊的物品支架。
從提袋議題形塑生活美感意識,透過美感「結構」構面嘗試以鉤編方式設計具美感的生活網袋,實現生活美感行動。
藉由分別建置兩種不同的形式(面、支架)與各種型態(麵條、吸管、毛根、鋁線)的材料,使其能承受特定重量的結構,來做第一步的教學─穩定耐重結構以及材料和其相互關係的探討。第二步再就學生所建置出的結構(紙結構以及第二階段各種線材的結構),來假設如果人位於這樣結構形式的內部,會有何種美感經驗與感受,用以探討建築結構與內部空間的關係,並以本校活動中心的內部空間和其他建築作品為例。
《軟硬兼施「撐」起一片天》-讓孩子從觀察自然界的結構奧秘,發現生活當中實用器物的結構巧思,從蜘蛛網的網狀結構,思考力學的平衡與之稱的關係,進而運用其結構原理,創作一個實用的桌上型置物網架。
模仿蜘蛛網的結構練習環保袋的製作,理解對稱造型與規律的配置為結構穩定的基礎。進而運用到生活中的置物網架的設計,在結構安全的考量下並展現力量的結構之美。
學生依全班實驗所得的想法,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需求,創造出具有美感又能放置書籍、並收納個人物品「桌上型置物層架」。
美感的發現,由美感的覺察、知能培養及初步應用,逐漸培養議題思考與建構價值觀。
運用不同的材質讓學生操作體驗,從中了解材質對於結構、外觀所造成的影響及變化並運用在生活中。
運用各式材質,引導學生進行單體結構的練習,並支撐起重物,感受力在操作上的變化及結構的概念。
此課程增修懸鍊拱及桁架結構,並增加3D列印筆的操作,讓學生學習懸鍊拱形曲線及桁架的結構。
以不同粗細的木塊,讓學生在疊高與疊寬的試驗下,了解建築重心與結構的重要性。
以線香為發想,以條狀造型的素材練習排列、綑綁結合素材,設計出適切與堅固的成品。
透過挑戰搭義大利麵高塔與建造紙橋,讓學生對於結構有初步概念。並以穩固、強化、補強等技巧,製作出符合結構美的「休憩空間」。
課程著重於探索材料的特性與美觀好用的結構之間的關係,透過工具操作經驗,理解結構特性。
學生能透過自我挑戰以及同儕分享,體驗紙張表現的物件的不同可能性。
讓學生了解物件之間的構成,並能善用好的構成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