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先讓學生具備結構知識的正確觀念,透過孩子對生活、校園環境的考察與整理(例如動物的骨骼、樹木的結構、椅子的組成形態、傘的組成構造、建築形態的支撐等…),除了透過分享,也讓學生從中選定一個結構方向進行研究 與應用(例如以鳥巢結構設計燈罩、用樹狀結構設計衣架、發散式的置物架…),並將研究1成果搭配仿生概念與美的形式原理,進行主題構想的實驗,於課程最後一節進行發表。期望讓學生認識結構之美感、空間上的關係:了解材料、構造、施力對於造型美感的影響。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學會理解生活環境的結構形式之原理原則、試著創意發想進行延伸應用。
2. 學生能經由調查、實驗與發表,並試著創作,對結構議題有所深刻理解。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名稱訂為「結構美感-記憶中的椅子」;這六節課內容的安排上,通常在第一節課就會告知學生此課程的架構?執行什麼內容?如何進行課程與操作方式?並且讓學生分組?第一節課也是針對老師不認識班級上課模式建立很重要的關鍵。

除了課程說明之外,也會當場請班長當場安排此課程所需要遴選的三個小老師;工作分配如下:第一位是幫老師登記成績與聯繫告知全班課程的配合與需求,第二位是負責上課資訊相關設施,如FB、line 的群組設定,上課前筆記型電腦的商借安裝與網路的連接設定,讓老師一到教室就可使用;第三位則負責上課過程的影像全紀錄。

上課座位的安排我會託付班長負責,因為課程多以分組活動進行,座位的配置狀況就很重要,會要求環境整齊且要能到位,我非常注重細節,也希望孩子有所感受。經過六堂課的安排與執行,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和安排下,確實發現了「結構美感-記憶中的椅子」課程,原本應當是非常理性的在討論結構議題,但課程加入和自己童年有關的經驗,柔化僵硬課程的認知,學校就是孩子學習環境,相信如果有更深刻的認知,未來就會在意、觀察環境的細節,擁有一顆細膩的心。六小時的美感教育課程,培育了孩子的觀察、分析、討論以及分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打開眼睛看見生活中環境美感、並試著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見解,整體課程從孩子對美感課程的心得感受與分享,確實出乎個人的意外,比預期成功許多,讓人感動萬分。

當時結構美感的課程設計最主要是希望孩子對於所處的環境能有所認識、看見與理解;在課程設計中一直希望能和孩子生活經驗連結,所以設計記憶中的椅子橋段,唯有具溫度的細膩,才能引發孩子心中的靈魂。

▍課程延伸的可能性
未來課程的模式,可依目前的課程形式進行延伸,它也具備了未來相關教師教師可依此課程架構,抽換其中的元素,轉化為自身教案的彈性,「結構美感-記憶中的椅子」課程是可兼顧各區的差異,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一樣,相信即使是相同的教案,但會有不同的成果。若針對校園環境進行主題的改變也可,如將結構改為校園環境色彩明20度、彩度調查,可讓學生針對校園色彩調性的認識,進行分析與建議,比較環境降低色彩彩度是否更好。讓學生對環境的美感敏銳度能更具提昇的能力;當然同樣的概念,也可以針對校園附近街道景觀進行色彩意象的調查,找出最佳色調的街景色彩。

針對街道公共設施進行色彩調查,理解設施的配色、明視度的配置狀況進行研究、分析,像是街道路燈的色彩調查分析皆可。美感教育漢寶德先生是期待全體國民具備美感能力,進而改造台灣整體的環境;台灣現階段要了解美感是什麼?應先從理性的美認識開始。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參與美感教育課程事實上就是一種使命感,對我們生長的地方有所幫助,我們需要更多熱血的美感教育夥伴,共同打造具有美感素養的國民與生活環境為願景;一起打拼、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