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經由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讓學生發現結構的穩定美感、力的美感當中的關係,經由兩階段課程設計,首先以操作結構物件,引導學生觀察理解結構美感的概念,再者借由候車亭結構試驗,讓學生反思所學與生活關係,並將抽象「力」轉為視覺美感。

●前四堂--結構美感的觀察與理解
1.單堂課操作過程,讓學生理解結構的概念。
2.了解結構美感首重平衡與穩固,並知道材料對結構的影響。
3.在地心引力作用下進行抗力與加固中,發現無形力量轉成視覺的過程。
4.試驗與發表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紀錄與表達。

●後兩堂--結構試驗的反思與內化
1.以兩堂課進行結構與美感觀念的驗證。
2.了解整體結構與候車亭椅子比例的關係。
3.了解材質對與結構與美感的影響。
4.運用力量形成的曲度,組成具美感的結構體。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為「與力抗衡.讓美共存」課程之延伸。

原教案成效分析:
1.在候車亭的製作,因為材料(竹條裁短不易彎曲)與時間關係,導致學生製作時很多組別捨棄曲線造型,改成垂直支撐。
2.候車亭製作的思考,應該回應前四堂課的美感發現內容以及知識點的堆疊而成,有些組別作品較無法進行學習經驗的延伸運用。

教案修正後的教學期待:
1.能夠理解並說出何謂結構
2.能夠發現結構的美感來自於物件平衡與穩定的秩序配置
3.能夠藉由將抽象力體驗的過程,將知識與感覺轉換成視覺美感應用。
4.能夠在分組學習中學會表達、溝通與分享

教師課後省思

1.這個單元有班級用了7節課,在候車亭製作時多了一堂課,完整度高了很多;也有一個班級剛好都遇到放假,只上了5堂課,在計劃書中的六堂課中將的三堂省略掉,最後的成果亦能達到教學目標,只是少了體驗其中一個環節,若是未來持續執行這個單元,這兩班加課與減堂數經驗,若是臨時遇到課堂節數的問題,都是可以思考與調整的空間。

2.此次課堂修正了去年的問題,在第四堂課將各組決定最美的曲線畫下來,延伸到候車亭的結構,且竹片跟廠商要求更細更薄,在製作曲線是用手施力就能固定變形,節省製作時的時間與降低難度。而這次更要求候車亭不能黏死在地基上,熱熔膠大量使用的狀況減少很多,各組在創作中都能夠看到曲線於作品中轉化後呈現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