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美感是一種生活文化」,苑裡的特色,包含地方古厝特殊民俗、物產及歷史人文活動等,透過生活中的美學,存在我們的日常當中;曾經充滿了藺草香的苑裡,隨著時間的洪流,藺草及老街文化漸漸流失,本單元期能透過老街社區踏查,讓學生喚醒文化意識,在秩序、平衡和整潔的美感要素條件下,讓已具有質感、構造構面學習經驗的學生,能進一步以「質感搭配」與「線性結構組合」製作燈具為主,從自己身體的覺知去體驗「美感」,作為自己與社會環境上各種資源連結,讓美感教學有更多的可能性。

課程中也讓學生思考要擁有美好生活,必須發現與對生活文化有感,品味素養,課程流程如下:

發現生活中質感美與結構美 - 老街藺草質感結構踏查 → 歸納苑裡意象 → 發現生活中線性結構之美 → 線狀結構練習 → 線性質感改變與結構搭配練習 → 生活燈具製作練習 → 賦予苑裡意象質感燈具製作 → 規劃展覽 → 苑裡意象燈具特展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清楚描述質感與線性結構的功能性及美感。

2. 能觀察生活中不同質感與線性結構的意向,並應用於生活中。

3. 能了解秩序及重複性對質感與結構的功能與美感的重要。

 

教師課後省思

在每一次的實施課程中,總會擦出許多火花,包含新的任務挑戰,讓學生可能會產出許多特別的作品,有新的思維激盪,有別於以往填鴨式教育,學生是自己思考、嘗試,感受,在課程開始時多會害怕接觸新的事物,恐懼失敗,常會說做不到,或不想做,但經過一次次的遊戲中挑戰學習,反而讓他們發現生命中的亮點—原來我不是一個甚麼都做不到的人,讓學生透過失敗中思考,團隊合作,學習改變自己,開發出屬於自己組內的作品,在團隊活動中,連結到自身的生命經驗,得到觸動、反省與鼓舞。

在實施美感教育的開端,還無法了解美感構面與課程所需的內容為何,在接近108課綱的同時,筆者慢慢體會到,十二年國教就是要培養自身素養,素養就是存在於生活之中,微小而未曾被發現,卻又如此重要的,在未來我們會面對的社會或許並非眼前所看到的,而是更多的ai人工智慧的逐步超越人類,但孩子在懵懵懂懂中,需要靠有系統的引導,才能具有更多創新的思考,以往的傳統教育,太容易被取代,沒有人會告訴你正確答案,太多問生活題需要的能力已僅非背誦,美感教育也開啟了筆者的邏輯思維。

由於教室空間不足,上課時多在原班教室上課,導致影響其他班級教學,在實施美感教育時較需有特定空間,以利物品擺放與班級學生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