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紙捲筒以各種型態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應產品用途的不同,使得紙捲筒產生厚薄、長度的差異。
薄的紙捲筒可塑性極高,較厚的紙捲筒則有較強的形抗能力。可見得紙捲筒是個具有豐富變化性的媒材。本課程希望透過引導學生對紙捲筒的功能性觀察來了解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結構角色。並從動手改造紙捲筒的過程中,探索出像是切割、鏤空、折壓、卡榫組合等各種改造結構的方式,並再之後賦予其功能性時能更進一步的探討平衡穩定與比例均衡等美感層面的問題。期許學生能培養出觀察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卻擔任重要結構角色的事物,並且願意主動嘗試改造其結構,予以事物新生命,從而喚醒底心中那愛物惜物的美好素養。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在體驗有系統的色彩規劃後,能明白環境整體色彩和諧的重要性,並在往後遇到環境中充斥過量色彩資訊的狀況時,能主動觀察與思考改善的可能性。

教師課後省思

在操作第一堂課「結構變化多」單元時,學生在著手進行改變紙捲筒結構的表現不如預期。即使教師已經介紹了「折壓」、「切割」、「套疊」、「鏤空」等改變結構的方式,大部分學生仍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或不敢放手去操作。此外,該單元的學習重點在於探索紙捲筒各種的結構改造樣貌,部分學生反而將重點放在功能性,一直思考紙捲筒能做具有何種功能的產品,反而遲遲不敢動手進行結構改造。
有鑑於此,我將這堂課調整為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全班分為四組,分別從「組合」、「折壓」、「切割」、「套疊」這四項命題中以抽籤的方式來抽出其中一個命題,並以該命題來進行至少三種紙捲筒結構改造的操作。例如:抽到「折壓」的組別,必須以「折壓」的方式在10分鐘之內做出至少三種不同的紙捲筒結構改造樣貌。在計時競賽的趣味氛圍催化下,各組都能達成目標,甚至做出超過三種以上的紙捲筒結構改造樣貌。此外,在抽籤指定命題的限制之下,不再有學生將思考重點放在功能性上而遲遲不敢動手改造結構。
在第五堂課「紙筒妙用2.0」單元中,學生操作的步調明顯比前幾堂課慢,我發現是因為學生比前幾堂課更加關注於細節的部份,像是在確定結構穩固的前提下思考去除那些多餘的部分,或是在加固結構時不讓接著劑外露而影響整體的美觀。此外,有些學生經過數次的探索嘗試而發明出暗藏的機關結構,使得改造品的功能性佳,也讓複雜的機關結構能隱匿於改造品內部而不至於影響外觀的美感。由於沒有料想到學生會因為思考變得更加嚴謹而使操作進度不如預期,因此才臨時將此單元從一堂課擴充為二堂課。若未來要想再操作本課程時,建議教師應預估「紙筒妙用2.0」單元為二至三堂課來操作,時間上會較為寬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