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環境色彩,以情緒、季節為主題,將色彩與質感表現融入於設計作品中。
從傳統花磚的設計紋樣了解圖飾與文化的關聯性,以孔版印刷印製帆布袋。
以簡化的擺設模擬,擴大至對周遭環境的關照發想,在新舊建築、文化下討論「合宜的地方味」。
試著將空間轉化遊戲化,讓抽象的概念能透過削果皮遊戲,重新描繪物件之間的關係。
帶領學生進行字體散步,藉由「嘉市體」的介紹,進行點陣字體、刻印創作練習,了解字體設計的構成原則。
程初始從在地的「鐵花村」及「微光集」的攤位,引導學生分析攤販與市集的差異性,覺察色彩與質感對於主視覺構成的重要影響。實務演練分為「物件擺設構成練習」、「物件陳列構成練習」及「銷售會的桌面風景」三個階段,引導學生體會「陳列不只是擺放,而是透過有目的的展示設計,刺激或促進某些行為/思考」。
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及分布帶入課程,介紹台灣各族不同文化下設計出的傳統圖紋,講解傳統圖紋的設計靈感源自生活何處,並以排灣族文化特色舉例如何蒐集資料,讓學生撰寫學習單,以學生自身族群認同來蒐集該族群傳統文化及圖紋資料設計新圖紋,並將圖紋轉印到板材上雕刻出來。帶入四方連續圖紋與二方連續圖紋排版設計,讓學生運用已有的色彩學概念自行配色設計版面,以自己雕刻出的圖紋章於帆布提袋上,將連續圖紋排版來設計自己的提...
本課程先以設計師運用藍曬法記錄植物影像;與植物學家以藍曬法製作藻類標本照片做對比,讓學生理解科學和藝術是兼容的,以引發學習動機。其次,將普魯士藍的化學反應原理、藍晒圖之應用及製作流程做介紹,讓學生理解藍曬圖原理,並透過簡單的藍晒實作,讓學生明瞭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及美學。最後,針對美感主題讓學生運用藍曬技法進行色彩、質感、構成等構面設計藍曬作品,藉STEAM跨域思維,完成深具科學特色之藍曬藝術作品。
牆面設計是室內設計的一個元素,它能夠增強空間的視覺美感與功能性。透過『校園意象打卡牆』的課程單元,學生以他們日常生活的校園環境,選擇適合創作的場域,並結合過去所學的美感構面應用(色彩、比例、質感、構成),設計思考受歡迎的『打卡牆』,體現創作歷程,從實作中思考構面的組成,累積創作經驗,並觀察公共藝術創作與人的互動關係,培養對生活情境的感知力。
以臺東女中校園與鄰近臺東森林公園為學習場域,透過在地植物觀察與採集,認識在地原生種植物類型與特徵,研究植物生長與植物構造之美,以「敲染拓印「」紀錄植物造型之美,以「科學繪圖」紀錄植物不同時期之生長姿態;以「皮革」為應用創作材質,將植物以「移印」與「打印」方式進行創作,讓植物之美與天然皮革之美相結合,讓學生深刻體驗質感之美。
運用實景攝影中的光影、色溫、構成等構圖元素,觀察光影與周邊環境的關係。
本課程設計製作枕木杯墊構造應用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枕木製作杯墊,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料的質感,樹枝、木條、竹筷子來製作立體構造的杯墊造形。
「翻轉美感記藝」的美感課程活動,主要透過「構成」、「質感」、「比例」與「結構」的單元組合,讓學生對壓印排列與模具翻模組合方式的美感構面感受,從中探索構成圖案、質感變化、比例調配與結構呈現,觀察與討論物品所呈現出的相互關係。
由光線、色彩與格線構圖引導學生認識影像之美,感受不同的構成方式造就不同的故事。
教師再深化花磚設計課程,加入社區代表色及圖地反轉概念,發展出專屬於社區獨特的花磚。
學生能透過探究與實作,感受代表家鄉的味道,發展本土認同意識,並透過圖像化的思考,運用視覺筆記版式,進行傳達與溝通。同儕間能互相協調,並利用所學習之藝術知能,設計出具主題概念的視覺傳達設計。
學會遊戲關卡設計手法的分析、歸納與創造。理解遊戲設計的文化史養分,讓遊戲不只遊戲。讓良率達9 成,一起公測,育教於樂,遊藝以樂。
學會從字體的小處,發現文化的精緻。刻製有個人風格的精美千社札。讓良率達9成,一起展示在美術教室天花板,如朝聖者一般。
能夠認識藍染美感構成的形式:對比、平衡、對稱、反覆、韻律,以及藍染質感的認識及操作,並透過影像記錄下來。
能夠了解平面設計的構成原理,結合 SDGs 與環境藝術的議題,讓學生表達對大自然環境、社會的關懷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