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異模藝樣─我們的色彩交換日記」共分成四個單元,分別是「初識」、「交際」、「日記」與「交換日記」。在「初識」單元是從顏色與異國文化的印象出發,了解顏色、文字與語言的關係,比較文字轉換顏色與顏色轉換成文字的變化;在「交際」單元讓學生認識不同的東南亞文化為主題,畫下對於他人文化的印象與色彩,文化印象分成人文與自然面向去進行思考,學生透過查資料了解對方文化,再透過當地人介紹自身的文化與色彩,讓文化彼此交流;在「日記」部分以單人創作為主,先閱讀安妮新聞理解不同文化的節日,並以月曆為主題,安排學生不同的月份思考圖像與顏色的搭配,製作專屬的色貼紙,創作出具特色的文化月曆;最後的「交換日記」部分是共同創作,將相同月份或合適配色倆倆拼在一起,完成異國文化月曆,互相交流作品與文化特色,找到彼此的相同點與相異點。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思考自身文化的特質,找出其代表色彩。
  2. 學生能發現異國文化的特質,找出其代表色彩。
  3. 學生能了解文化中的色彩、文字和語言的關係。
  4. 學生能設計具文化色彩與構成美感的月曆作品。
  5. 學生能彼此交流與分享不同文化的特質與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的思考方向直接
    學生思考顏色時,多數會以常見的人事物等具體可觀察物件開始,在描繪月份的構圖時,也以具體圖案為主,很少人會將圖像抽象化,可見學生的思考是很直接的,然而經過教師引導後,學生會開始注意到圖形的特色,進而變化、取捨和簡化,讓作品不再是圖案的再現而是創作具點線面美感的構成。
  2. 學生選擇上具個人喜好
    學生在選擇適合月份的顏色時,多數人容易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而非思考適合的顏色,也因此顏色與月份的聯想並非是貼合的,甚至會有一邊調色一邊想下一個顏色,到最後發現有不適合的顏色出現,故在過程中教師需要一直引導學生月份與顏色之間的搭配,會一直丟問題問學生這個月份給你的感覺是?如何用的顏色去表現這個感覺?
  3. 顏色調配的課程能更清楚
    在學生調色前教師有先說明色彩調配的基本概念,然而在實際操作上學生常常會不知顏料的比例,亦或者想要微調顏色,例:已經用紅加白調出粉紅色,但不知該加入甚麼顏色才能調出想要的乾燥玫瑰色。
    根據這次的教學經驗,往後教師在調色教學前,除了色相的變化外,會加入更多彩度與明度變化的示範或實作課程,讓學生能清楚知道顏色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