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1. 認識圓形構圖。構圖元素(點、線、面)。形狀元素(三角形、矩形、圓形)。引導觀察物件質感,安排校園拓印描繪紋理。
2. 引導學生思考: 為何要做在地化? 什麼是代表高雄的圖像? 從高雄意象總覽開始,探索在地人文及歷史。高雄的歷史建築、海洋城市的意象、港都特色小吃及具代表性的多元生態動、植物等。
3. 參閱並瀏覽國內、外城市人孔蓋設計,如:日本、美國及台灣其他縣市等。進行案例分析: 設計構想、元素並學習Storytelling。建立對人孔蓋設計需求(機能及尺寸)的認知。
4. 延續電腦輔助設計實習的知識背景,善用手繪並結合電腦繪圖的能力,圓形構圖手法: 環形陣列、對稱、比例、漸變及透視。認識刻印原理: 凹面凸面、陰刻陽刻。繪製應用雷雕作品構圖(縮尺)。整合圖像並學習操作雷雕機。
5. 開發文創商品。經過反覆修圖及設計討論,將設計構想落實於人孔蓋設計。
6. 安排成果展示(期末)。於本校圖書館展出成品,共享跨域合作成果展覽。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思考自身文化的特質,找出其代表色彩。
  2. 學生能發現異國文化的特質,找出其代表色彩。
  3. 學生能了解文化中的色彩、文字和語言的關係。
  4. 學生能設計具文化色彩與構成美感的月曆作品。
  5. 學生能彼此交流與分享不同文化的特質與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問題與對策:
    (一)跨域課程涉及3科(建築、機械及金工科),排課時需『先綁定3科』擔任本課程之教師,並且於3科實習工廠的場地安排,也必需同步考量。8月底時機械科因本科師資短缺(未能招聘到代理教師) ,臨時調整更動了機械科任課教師課表。導致原計畫羅列之教師,無法支援高三彈性課程。因應對策是: 商請建築科教師接手(該時段原設計跨科) ,將鑄造課程(機械科)更改為玻璃蝕刻。
    (二)高三彈性課程(選修)開課人數為12人(最少)。於開學前(暑假期間)即安排線上選課,並於開學第2週正式上課時,可以加退選。然而,因為機械科課程異動,機械三忠原選修本課程之7名學生一起退選。因應對策是: 再次入班宣導,邀請(建築、金工科及製圖科)其他學生改選本課程。於日後課程規劃設計,宜考量以『高二學生』為主,職校二年級課程,設有美術課2節(1學期)。
    (三) 高三彈性課程(選修)為期9週,於第二輪選課開課時(第11 ~20 週 ),將鑄造課程(機械科)更改為銅片腐蝕與錫片押花,由金工科老師接手──跨域課程。因應對策是透過科主任協調,邀請該時段『有空堂並願意』一起嘗試『跨域課程』教師協助。日後如欲課程衝突及實習工廠協調,也許可以透過教務處協調。
  2. 課程反思:
    偉大來自微小的初心 / A humble heart achieves the greatness. 但凡回溯至教室與課本之間……,考試不考的內容,學生可能就缺乏學習動機:不想學。老師可能也教不動……。在面對『家長期待』的壓力下,老師也不想貿然地花時間教:考試不考的東西。葉丙成教授曾說:『如果老師的教學很「殊勝」,就算沒在考試範圍內,學生也能聽得津津有味、很想學,老師要用什麼課本沒有的文章都可以…...』。因此,反思老師的教學需要設計規劃,與時俱進…...(知易行難)。對於創新課程而言,除了內容及設想學習的方式改變;『教』與『學』的歷程都是需要再構思、再調整。
    (一) 於日後課程規劃設計,宜考量以『高二學生』為主,本校職校二年級課程,設有美術課2節(1學期 部定必修)。
    (二) 在『質感探索』單元中,安排校園觀察生活周遭環境中,各種鋪面、質感與紋理。校園拓印。但是對應在縮尺後的人孔蓋設計(直徑D:5cm) ,質感與紋理就容易被忽略。人孔蓋設計是需要考量摩擦係數。
    (三)課程如何與全球永續經營目標SG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結合,引導學生思考、討論1~2項指標,可符應高雄市人孔蓋設計。學生在構圖及繪製圖形的歷程中,如何可以有創意又能有深度及多元化的思維。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