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華國中完成遷校,新校園成為學習與探索的空間。本課程讓學生重新體驗校園生活美感,觀察植物生態分佈,探索植物美感秩序,感受校園景觀。以校園植物為課題,透過拍照與App辨識植物,結合童軍、生物課程延伸,認識植物名稱、構造解析、葉脈實驗、描繪;以植物葉片為元素,思考排列的美感構成,期許美感融入生活。
透過漳和校園綠色生活地圖,觀察 20 景的構成要素。踏查植物,用拾得的自然素材練習構成組合。介紹 10 種形式原理,欣賞構成大師作品。以收集的樹葉創作,思考傳達的生命與美感。將作品印在袋子上,結合實用與構成美感。
從生活元素中發現美的要素,利用構成 kit 練習各種可能,結合美的原理,運用色紙與色彩構成版面,發現反覆、漸變、均衡的美感,設計客製化吸水杯墊,製作學習檔案將美融入生活。
國中學生快速接收新資訊,情緒表達直接激烈,塗鴉成情緒抒發方式。本課程從美術教室開始實驗,觀察構成對美的影響,延伸到校園角落進行視覺觀察。利用素材設計透明桌墊,預熱大型牆面創作。改造教室牆面展現學生創意,日常美感開花。
引導學生關注文字書寫與視覺閱讀的影響,設計讓閱讀更舒適明瞭,進入書的情境。紙本書與電子書的感覺不同,學習文字色彩、比例關係,展現易讀性與美感。遊戲化引導,實驗紙本書視覺風格與閱讀方式,構建整體品味。動手做、五覺感受,進入小書世界的旅行。
學生觀察環境進行美感課程,再次觀察鐵窗拍照上傳,激發學習動機。從鐵窗探討傳統和鐵窗花的差異,引導學生認識構成要素,體驗秩序、反覆、漸變等概念,展現美感。設計帶有秩序、反覆、漸變的筆筒,讓學生實踐所學。
藉由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學生對設計的基本概念,提升學習動能。從觀察文具開始,培養細節觀察敏銳度,進行實驗性高的立體作品實作。角色設計轉化成溫暖的故事,期末整理成歷程檔案,訓練觀察、思辨、思考和創造力。操作課程、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數位融入教學,應用於未來情境,呈現於歷程檔案中。
景美街是霧裡薛圳道的遺跡,百年老街曾是臺北城的灌溉設施,現為景美夜市。以藝術為媒介的課程,蒐查文化、踏訪、對話和發現,探索在地特色與人文風貌。認識地名與圳道關聯,用「台灣百年地圖」理解水圳演變成道路的歷史。引導學生觀察景美街,培養美感和關懷,將圖像轉化為具在地美學的孔蓋。
本校廁所驗收前一天,自由時報報導「北市和平高中廁所『整面透明玻璃』」。因設計錯誤後改用霧面白色卡點西德。將廁所納入課程,以觀察為起點,設計引導學生觀察便器、洗手台等設置,思考使用者的便利。創作彩繪玻璃代替無光落地窗,展現和平人的日常,期望未來恢復透亮玻璃,享受陽光。
本課程以「葉片」為主題,觀察校園植物葉子的形狀差異,比較並設計排列,體驗美感。(一)觀察葉片形狀:教師列出各種葉子形狀,學生觀察校園的葉片形狀差異。(二)試探葉片美感:學生用色紙剪出各種形狀,自然排列,試探美感可能。(三)創作葉片美感:學生選取最滿意的圖案,製作連續圖案設計。
臺南復興國中教案「相片牆」教導學生物件放置的適宜位置和視覺美感構成。大小、材質、色彩重要,構成排列方式關鍵。學生學習構成概念,生活擺設展現合宜美感。保留相片牆,加入小組共編,在家完成課程。
「樂活大稻埕」為本校校本課程,與各領域跨領域合作,以大稻埕為主題進行色彩分析,引發學生學習動機。透過美感體驗、在地文化探索,發現家鄉特色之美。利用Xue Xue Colors分析色彩,指導學生察覺色彩與生活關係,進行小組方塊積木的色彩計畫,分享報告並互評。篩選地方代表色彩和大稻埕意象圖形,結合無圍牆博物館市集活動,設計具地方特色的文創商品。文創和在地創生表達對文化的認同和感受,找到在地亮點,發揮創...
搭配校本課程,以「社區環境」為主題,視覺藝術著重「社區街道美感」。學生訪查街道後,整理三組照片(美感、差一點美、醜),分析美醜原因並發表。比較歐美、日本與台灣建築,提升美感和公民素養。透過VR認識華山建築美,理解街道美感來自統一與多樣性。學生討論街道美感要素,利用建築立面圖創作,運用點、線、面、形狀、比例、色彩等元素,營造視覺秩序和諧之美。
「GO!構成」、「美感餐盤概念篇」、「設計篇」、「食物攝影」、「食物設計」、「回饋與反思」六個子題。圖片分析比較、教具卡片協助感知美的原則,小組合作競賽建立美感構成概念。貼紙設計練習、教師解說排盤流程與六項設計原理。學生利用點、線、面繪製美感擺盤圖,完成個人美感餐盤並拍照。讓美感構成因子落實於生活中。
生活中有許多美的事物,《史記・鄘生賈陸列傳》中有句話:「王者以民人為本,而民人以食為天。」飲食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但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往往只追求吃飽。實際上,餐桌上的美學可以提升對美的概念。擺盤是提升價值的重要環節,本課程探討擺盤方式和食器搭配,使食物更美味,提升味覺享受和視覺美感。以構成為主,比例為輔,學生通過日常編排畫面初探,重新編排雜誌並探討編排概念。引導學生討論常用餐具的樣式、材質、色彩以及...
「學習歷程」是學生的重要資料,也是大學入學評估的參考。設計封面、自傳撰寫、學習檔案編排及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探討。透過校園攝影練習觀察物件構成位置,分析色彩,歸納美感要素、比例、色系運用及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平面設計。
「學習歷程」是重要資料,影響大學入學審查。設計封面、自傳、編排內容、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課題。透過校園攝影觀察物件構成位置、比較部分與整體關係。討論與分析色彩,歸納構成美感要素、比例、色系和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的平面設計。
高中三年承載著校園、制服、社團、夢想、人際關係等回憶,是重要的青春時光。設計課程讓學生發現生活美好,透過校園走訪觀察和設計思考,設計具特色且與自己共鳴的校園吉祥物,提升認同感和歸屬感。使用絹印和虛擬3D方式實作,讓設計作品能被更多人分享、討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