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官田國中校園佔地5公頃,校園樹群成林,樹種多元,隨手可拾枯枝、落葉、種子、花瓣。季節性修剪或疏木,殘枝堆放成丘,有礙觀瞻,成為棘手校園環境問題。因應永續循環校園探索計畫四大面向:「資源碳循環」子項主體「可再生利用資源」盤點問題解決,設計本課程,以校園中可再生利用天然資源,作為美感創新課程主要材料,分別於上下學期進行構造、結構為主,綜合質感、比例、構成構面的操作練習,使學生覺知自然有機材料可再利用的可能性。

下學習課程設計,分別練習以3、4、5枝的枯枝互搭,探究構成立體空間結構的各種可能性,必須考量合乎「用」之力的作用(立體構架及各種鋪面材料重量的乘載與支撐),至少完成三種型態之立體空間結構。並且以其為載體骨架進行鋪面。鋪面練習以紙漿包覆附加物及各種材料之間的穿針引線或縫補構成,展現自然材質地之間的美麗樂章。教師喚起學生參訪南藝大典範學習的轉化。引導學生微觀察校園草地上珍珠網包覆附加物若隱若現現象及或樹皮龜裂層次變化現象可轉化為各種材料推疊縫補。期間教師適時提醒學生從構造、結構的功能性美感到鋪面質感比例關係。而構成攸關兩元素在一定空間的相對位置與尺度關係,同時從平面轉化到立體的立面構成考量的是觀看者的移動視點。

美感預期成果

  1. 建構累積美感學習歷程,能嘗試利用再生資源轉化為文創品或藝術品材料的可能性。
  2. 藉由美感初體驗,對於結構、構造、構成專業名詞與操作有一定的認識。
  3. 奠定學生美感素養,能發現作品與環境美感問題,主動提出與環境共好。

教師課後省思

  1. 由於樹枝非筆直,考量樹枝角度,調整組合使之符合結構條件。
  2. 試試看是否需要補強,若構造本身即可符合使用之結構強度毋需補強。
  3. 片狀架構的組合,往往出現綑綁的力道不足而鬆動現象,有請學生利用卡準概念,固定搭接樹枝,再以細繩綑綁。綑綁方式,以十字交叉綑綁最穩固。
  4. 本課程任務:記憶中的風景,非真正的寫生風景,是藉由圖片與鋪面關係訴說內心的寫照。
  5. 線上實作課程,著重於教師示範。為了達到有效學習,請學生開鏡頭實作,分階段性任務評量,任務完成檢查確認即可下線。另外,因為是偏遠小校,教師自行考量,可材料配送到府服務 不要讓學生找藉口。
  6. 澆紙漿鋪面,可嘗試以棉麻繩繞線作為乘載。澆紙漿過程注意對抗地心引力,避免重量下墜調整角度。
  7. 淋紙漿從紙樹枝搭接處開始目的結合。再淋於照片上製造半透明感。而鋪面適當留白(空)會有意外效果
  8. 燈罩,依照燈座類型有立燈、吊燈、壁燈,方便起見 大多以立燈為主。
  9. 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在進行燈座的固定,很少去思考如何支撐固定,往往必須教師多次提醒。
  10. 編織與紙漿的結合,少去思考。有時候過於懶惰或者說散漫,盡可能以最簡便的方式來處理,倘若,這是人類進步的動力,那麼至少可以看到他們創意所在。事實表明並沒有這樣的現象出現。
  11. 學生對於電線的搭接不熟悉,吊燈的電線收納處裡不盡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