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學生們像是第一次接觸書籍般,用心、仔細地感受書籍的溫度。讓學生們嘗試製作傳統線裝書,透過製作中式線裝書和西式科普特式線裝書,比較東西方書籍的差異,體會兩種不同的翻閱經驗,進而能選擇素材,創作一本屬於自我特色的手工書。
藉由觀察校園,引導認識新藝術運動的設計概念;實作中選用學生極少接觸之媒材--玻璃鑲嵌作為創作的方法,巧妙使用玻璃的裝飾性,製作燈罩作品。
藉由老屋建築外的「磚瓦結構」,感受當時一府二鹿三艋舺之鹿港繁華,針對建築物上特殊外形結構進行拆解,理解中華五行文化及歷史中所佔有的重要性,進行約邊長8cm立方體磚瓦排列組合之結構設計。
討論收納物品的比例及共通性,根據物品的類別或大小擺放構成空間,針對自己的使用習慣上,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發想自己的工具筆捲包,成為生活美感的執行者。
藉由帶著學生踏查校園發現結構的活動,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究兼具美感的構造方式將組件結合的可能性。
從檢視物品的過程中也同時認識,物品本⾝的結構、構造、材質,共組產⽣的機能性,進⽽學習,以步驟化呈現,重新設計組裝的能⼒。透過此再⽣⼯程的課程(修復或賦予新功能),讓舊物品有再⽣靈魂。
從認識校園中的花草樹木開始,討論校園植物的種類、花季色彩、果實、種子的不同樣貌,撿拾果實與種子,感受校園植物生態之美。老師介紹利用種子創作的作品,並解說如何運用構造方式,組合出「種子」作品。
「明管急轉彎」課程,激發學生想像與創造力,透過動手組合金屬立布、塑膠管、彎頭、三通、四通接頭、小輪胎等套件,學習物件構成,完成兼具實用、堅固與美觀的展示架。
課程的核心目的讓學生參與未來校園空間的設計,從使用者觀點提出需求,打造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校園,共創快樂學習優質的校園美感環境。
因應每個職群的差異,職人的工具袋會有迥異的趣味:木工、水電、泥作的基礎工具不同、對應的隔層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引導學生從「職人的工具袋」著手,從發覺盛裝物與容器的關係開始,進階探討攜帶時的便利性與取用時的適手性。加入不同的五金配件或魔鬼氈、拉鍊等物件後,讓軟性素材間產生新的「構造」關係。
從觀察著手,設計尺寸合宜的手提/肩背袋,從「構造」形式、「結構」關係探討不同形狀的袋包對應其與盛裝物、與人體的揹負關係、使用便利性、適用場合等生活面向。
從東女前日式建築群參訪對舊建築歷史梳理、日常家具等生活物件之觀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感關係。透過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 撲克牌建築作品,並進行卡卡疊實驗,以「轉角遇見ART」為設計主題,觀察校園環境、並為校園角落進行符合場域之休憩椅設計,並完成1/10模型椅製作。
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質感之美與人工質感之美;並透過「採集」紀錄質感。從品牌植物花布美感元素,應用介紹各種手染布技法,如「絞染」&「縫染」以「植物染」設計專屬花布,完成一質感書皮衣。
本課程設計紙模公仔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紙模公仔製作,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皮、來拓印紙模公仔的質感探索,製作立體構造的紙模公仔。
設計基本結繩構造應用,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枝、木條、竹筷子來製作立體構造、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術四角餐桌。
構造是依功能需求,使用合宜的組構方式,讓設計想法落實,透過做中學的不斷操作,能依不同材料特性和功能需求,完成兼具美感的接合方式。
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板、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
從一張紙到一本書,已經從平面思維進展到可翻動的微立體,利用紙張間不同的接合方式,增加彼此關係的趣味性,讓不同技法呈現立體結構的手工書,將「任務─部位─外觀─細節」的著眼點再一次被實踐。
期待學生能以相機、手繪觀察生活周邊「接合」、「支撐」的例子,和老師所給的建築範例,並使用傳統媒材「竹」片或竹條,以膠帶、麻繩、竹線等,結合基本竹編手法完成構造,並體解媒材特性,由嘗試或失敗的歷程中,完成對在校園中搭建屋頂的挑戰。學生經歷這次課程,能對生活中的結構/構造有感,由手作的課程中感知構造/構造的美感。
本課程透過觀察的覺知能力,去發現生活文具與物件收納的構造元素。積累學生以 「構造的眼光」觀看對象物的經驗,進而融入生活應用對生活有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