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主要以水泥易塑形的特色讓學生重塑花器,並透過加法、減法的技法改變水泥花器的質感。接著考量花器的質感與植物的選擇,讓學生體驗盆栽之美,了解重視生活質感的改變即是提升生活美學的一步。 從花器重塑、學習質感的選擇與搭配、了解何謂合宜的花器等,期待學生透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生活關鍵能力。
透過質感經驗的資料庫累積,豐富美感生活經驗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有哪些。
留意設計一張食譜在版面構成上需要留意哪些重點?如:標題(文字)、圖像、內文、配色…等等,並提供食譜範例請學生於課堂中進行小組的討論與分析,發現並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進而找到符合個人喜好、風格的版面構成方式進行後續的創作。教師介紹插畫、整理與提供食譜的版型樣式給學生挑選,請同學以介紹一道家常菜為發想,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完成一件以構成練習為主,認識生活飲食文化為輔的版面設計創作。
現代學生每天生活緊湊,如何將生活空間物件與時間調整成有序的構成,可讓每天生活得更自在與舒適,本次實驗課程想從學校書包規劃為前導練習課程,練習用自己為設計出發點取捨之間設計出主從空間的使用想法加速取用物件的時間,接下來從觀察自己的時間找出每天記事聯絡的重點,從而練習規劃欄位比例與構成方式,完成自己的一頁記事。
本課程希望引導學生化繁為簡從觀察校園自然環境植物出發,發現植物的構成的美感秩序,運用點、線、面來練習簡單的構成組合練習,再聚焦經由撿拾樹葉、花瓣觀察其構成的基本紋理,讓學生發現探索連結美的形式來形成的各種美感體驗。
光與影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出現在每個角落,透過課程的各項活動,帶領學生發掘生活中物體與光影之間的關係,透過逆光、剪影、高反差的技巧,將複雜圖像進行簡化,再運用這些簡化的「影子」圖像進行構成練習,塑造出專屬於每個學生的美感天際線。
以「質感」為學習要點,從生活發現日常所需「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氣具或物件組成,用品可以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建立初生活的美感經驗。
以校園為主要生活環境的高中生,超過8小時以上是穿著制服、揹著書包,從每日接觸的制服與校徽配色開始思考,連結到日常生活的配搭,將有助於提升學生對色彩的敏銳度。
尋找生活中(大自然/人為)的配色方式。 2 相近色與對比色介紹
透過照片認識構成的對稱、平衡、主從關係、格線分割及多樣組合。運用紙捲在教室以個人為「點」,連成「線」、交錯成「面」,結合色彩概念形成紙捲穿梭的空間,並從取景框觀察構成樣式,以紙膠帶記錄三條線以上組成的平面構成,理解預先規劃與安排的效力會影響整體美感,並藉由構成KIT的操作認識分群、分類的概念。
從文具用品及書桌、書房擺整齊著手,讓學生關注到美感之首--「秩序」的重要,再從「構成」構面中選擇--主從關係與畫面平衡作為課程主軸出發,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嘗試轉換為具情感層面如溫暖、安定、冷靜…等畫面構成。
一張紙,是如此的單薄,約能放上口紅膠的小物品,而不讓物品掉落。若將紙摺成波浪狀,則可以因為紙摺的等分多寡而增加其承受力。
以「質感」為課程主軸,首先從觸覺與視覺角度討論對質感的影響,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第二節以畫布板為基底材,以兩種不同的質感為命題,讓學生以超輕土、補土、織品…等,創作不同的質感作品,命名與說明創作理念填於學習單,再分享與討論不同的材料、技法所造成的質感意象,如何給予我們合宜的感受。
學生能從生活中小小的事物開始感受,覺察和注意生活中的構成,在本單元設計中,著重發現生活構成的美,所以在一開始的課程,先從探討生活物件入手。在我們生活的日常,到底是由哪些事物構成的?我們如何選擇?
學生利用水泥灌模完成容器的造型製作,再將表面質感的塑造經驗帶入創作,把想要的質感主題呈現於容器外觀上,完成一件質感兼具美感的作品並進行分享與討論。
藉由環境的小小改變,利用或製作既成物,使用攝影及電腦繪圖產生數位影像,透過發表與討論,使學生發現與了解美感構面「構成」的形式與內涵,完成充滿美感的視覺展現。
認識台灣節氣與傳統材料,與學生討論自然材質,以竹子嘗試杯墊編織,以竹編體驗自然質感,並以集體牆面展示竹編以呈現自然材質之美。
美感從在乎開始,透過一系列的質感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掘校園環境中的各種質感,透過觀察與探查製作質感拓印,並利用各種材質在免燒土上進行質感實驗,進而能嘗試思考並製作水泥盆栽,進行種下美感的活動,完成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多肉植物水泥盆栽。
嘗試在生活中設計運用,嘗試做不同質感的運用。不同的食物,設計用不同質感的容器來表現所想要的風味,企圖在生活中尋找質感所在並作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得運用,使生活變得有質感,在生活中體驗美感。
塑膠袋似乎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買個東西隨時都能免費得到提袋。我們知道自己身處「塑化世代」,但是,究竟對於塑膠袋這材質、形式造型、用了多少數量、如何過度使用、氾濫情形等卻很少有人知道和追蹤,也極難估計減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