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以「質感」為課程主軸,首先從觸覺與視覺角度討論對質感的影響,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第二節以畫布板為基底材,以兩種不同的質感為命題,讓學生以超輕土、補土、織品…等,創作不同的質感作品,命名與說明創作理念填於學習單,再分享與討論不同的材料、技法所造成的質感意象,如何給予我們合宜的感受。
第三節以水泥為主題,引導學生發表對水泥的感受與看法,再以水泥特性介紹水泥在生活的運用,與植物結合後產生的質感意象,說明水泥盆栽的製作方式。第四節將蒐集的回收材料製作水泥盆栽,嘗試加上不同比例的砂石,以產生不同質感的作品。第五節,水泥拆盆示範與實作,說明水泥盆栽的養護方式,以及挑選適合的植栽作搭配,欣賞彼此作品討論放置場所與空間能否產生合宜的質感意象。第六節,以小組為單位,為水泥盆栽進行校園質感攝影,再以班雲上傳,欣賞彼此作品,討論合宜的質感配置。

美感預期成果

本次課程中,會再簡化一些操作程序,讓學生有更充裕的體驗與觀察時間,而這次教案第六節規劃為水泥盆栽與校園攝影,是思考多肉水泥盆栽完成後,應該與環境產生互動,並且這個互動學生可以先在學校操作,再帶回家與生活產生連結的,所以加入了攝影的課程。希望學生在本次的課程中,除了發現生活中的合宜質感,還能動心起念改善或創造生活環境的質感,建立更有感的生活態度。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課程跨領域結合,連貫性的課程讓學生課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結合,以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提升生活質感。美感課美的意識思考為主體,如何能與自然環境連結並結合科技生活,整體思考如何更有感的植栽設計,如何實際運用於生活之中,讓學生除了找到自己的美感畫面,也建立本身與自然的小小連結。生物課植物的生殖為核心, 資訊老師帶入程式設計,教導學生寫監測植物濕度加入科技元素「用Micro:bit」開發板監控植物之濕度 ,英語老師指導學生的植物生長成果報告,以達到跨領域的課程發展,讓學生更有完整的一套知識系統。

唯在課程先後及銜接上可能須有所調整,原規劃並未加入美感生活經驗課程,剛開始學生課程是使用回收塑膠容器或市售塑膠盆,完成後學校希望學生對於盆栽進行裝飾性美化,但就美感課程意義,應不該是附屬的美化定義,且學生對於美化多半可能給予過多的裝飾,並未深層思考其質感或應用於生活。前置課程完成後,美感課帶領學生感受質感的差異性,將植物轉換種植到水泥盆栽後,和生物課、生科課、英文課產生了銜接性的落差。

因此下學年規劃將調整期課程順序,以及跨領域同步進行課程,將生活美感經驗統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