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學生操作並體驗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製作備審資料封面草圖,了解版面配置的比例影響觀者的視線與印象。
餐具與器皿中的色彩、造型與實物作為配搭,透過擺盤練習了解合宜的飲食文化。
了解構成的概念及方式,從生活觀察中啟發對美的思考與應用。
學生能細膩的描述事物紋理、材質、色彩、質感等並練習排列。
提升學生對於結構的造型美感興趣,並結合新媒體藝術課程的燈光。
將觸覺的質地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讓學生體驗美化的過程。
透過黃金比例帶入對「比例」的認知並透過實作呈現比例之美。
環境的美感察覺,培育具「美感」的眼光與累積實質解決美感問題的經驗。
對一個十五、六歲的高一學生而言,新竹這個城市應該仍有許多未知。「走在新竹」他們需要一張地圖,一張不同於google map那樣鉅細靡遺、無所不包的地圖去發現問題、提出更多對生活的美感提案。 我們在整個校本課程設計中結合社會和自然領域課程,引導發現議題,進而進行空間與環境觀察,透過探索竹中校門外的活環境,從通學路徑、或自然環境、或休閒空間,或值得駐足的文化地標等等,進行相關資料的測量蒐集。
透過逛街小旅行,選擇建築物立面(含市招),作為美感構面議題實力。進而以冷凍板製作符合比例的立面模型,以合美感構面原則去改造它-拉皮。課程結束後,模型改造為再利用"再生"之掛飾物件(如時鐘或信箱)。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成效分析 一、學生經由第一堂課的紙張承重
「美感教育」非技術的學習,固本課程著重在建立學生開始對生活中所接觸材料質地的敏感度,並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
美感預期成果 1 相異材質比較─從分辨觸覺「質感」與視覺「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認識什麼是結構 2 能發現並感受
以錫鑄造翻模技術,將質感物件重新組合,拍攝時利用其他異同質感物品及背景搭配,呈現不同質感效果。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認識什麼是結構 2 能發現並感受
在本課程中,以活潑生動的設計,主題比較接近學生日常生活所須的物品為導向。
從質感的觸摸、外觀質感或色彩,以及打光的過程中了解燈飾材料的質感屬性。
透過對美感結構與使用者經驗的思考,創作瓦楞紙椅。
美感預期成果 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對構成的概念從生活環境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