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五感讀報,觀察安妮新聞與其他報紙的差異,並結合日常生活,透過創作紀念卡,展現學生心中美的樣貌。
結合多篇報紙的內容,按部就班,設計多種學習單讓學生們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學生們也回饋老師這樣的課程體驗,對認識自我很有幫助。
此課堂是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本課程藉由窗殺知識的介紹,及遇到受傷鳥類該如何處置後,讓學生繪製窗殺防治設計圖後,各班線上票選出圖案後,利用擦擦筆合力在玻璃窗上繪製,避免鳥類壁咚的憾事發生。
宜蘭縣人文國中
認識色彩味覺食物聯想,尋找可食校園植物,包括蔥、芳香萬壽菊、薄荷、野莓等,進行植物種植及色彩取樣、味道評估、香氣記錄,製作植物色票;學習咖啡和茶葉風味索引工具,運用色彩和文字表達味道,合作完成校園植物風味輪。
認識校園植物,觀察外型,尋找秋天植物的秩序美感,學習美感構成,用植物構成排列組合,將其留在布上,加入單寧變化呈現自然美學。植物單寧可變色,加熱後保留形狀。七年即構成課程,學生理解植物印染美感。配合七年級生物與五感課程,覺知自然,認識植物構造,實際運用。
課程利用《安妮新聞》第四期中的「你看見了什麼」的照片,並結合人權議題。
藉由安妮新聞報紙的內容及插圖,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嘗試做摘要分析。
閱讀安妮新聞,延伸至相關廣告內容,並進行排演以模仿或創新的方式來進行演出。
解說報紙的重要性,帶領學生如何閱讀安妮報紙並尋找關鍵語句及色彩概念。
利用食物擺拍探究生活中質感的呈現,再利用圖層置入轉換杯子蛋糕的質感,並能表達意涵。
學生使用黑灰白的卡典西德安排規劃版面,設計一本屬於自己的筆記本封面設計。
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並轉化。
本課程探索各物件間彼此接合的方式,在拆、組過程中發現其構造之美。
課程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之美為目標,以各種各種材質來表現麻繩球的表面質感。
觀察手繪校園植栽的枝幹比例,做成手握合宜的樹枝筆,並筆座組合為適宜的套件。
學生練習將班級特色簡化成特色圖標,以橡皮刻印後,運用構成原則轉印於手帕巾。
帶領學生發現校園的鋪面材質,觀察其紋路,理解質感在不同場域中如何適切運用。
本課程讓學生以簡單的比例工具進行操作、建立「構成」的美感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