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之美為目標,kit1讓學生透過視覺觸覺嗅覺各種感官體驗不同質感的特色,kit2讓學生在校園裡探索質感,以拓印的方式結合觸感與視覺的經驗,來加深質感的印象。然後帶學生製作麻繩中空球,用各種不同質感的材質來表現球的外表質感,完成後再置入電子蠟燭,成為適切透出光線的質感球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期待透過課程,學生能發現生活用品的材質、環境中的各種視覺、觸覺質感之美。在觸覺體驗的過程中可以專注於各種材質在觸覺上帶給人的各種不同感受。進而練習運用各種不同的素材,組合成一件展現質感特質的立體作品。未來在選擇一件生活用品或環境建材的時候可以考量其材質及質感的適切性。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在質感的活動體驗質感,拓展對於質感的認知與想像,在最後有質感的光球創作中,引導學生思考除了直接表現材質的美感之外,有沒有可以可能透過手法的轉驛,將材質透過造型的處理,例如把這個材質捲曲或是揉成團狀,它的質感是否不同?或是不同材質搭配的對比性,來呈現更有變化和深度的質感的美感。

另外思考除了表現合宜的質感的美感之外,是否在創作的脈絡中,可以讓人解讀到更深層的公民意識的傳達或是批判意義。這部分是透過台灣藝術家吳怡蒨在2021/4/24-6/30 時在182ARTSPACE的個展《Dose or Doce》中這件作品,藝術家自己的介紹,以及購買作品人的解讀,來讓學生理解藝術家在創作時的公民責任,不是只有單純表現美感。

在質感的構面下的課程,能更進一步讓學去思索這樣的問題,並且能在日後欣賞藝術時,可以在作品的脈絡中去解讀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