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生活在充分運用科技的今日,機器、手機、軟體 APP 推陳出新,就像被科技資訊追著跑似的。希望透過美感教育-質感構面的提醒,回到較原始的狀態,重新找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質感美。
每日必經的街道、身穿的衣物、依靠的窗櫺⋯⋯等,都有它不同質感呈現的方式,只是太過日常而容易被遺忘。質感是視覺、觸覺及記憶經驗的總和,本課程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並將質感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然後運用文字表達出來。
希望學生嘗試回到原始狀態,透過雙手與泥土的接觸,思考找尋任何捏塑、壓印⋯⋯等物理方式而成質感肌理的樣貌,親身經驗質感生成的過程。最後加入植栽等自然元素,了解生命與質感美存在的密切關係。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觀察感受到生活中的質感元素
  2. 了解視覺經驗及觸覺經驗對質感的影響
  3. 能欣賞質感肌理對物件產生的質感美
  4. 能感受質感的不同所帶來不同的內在感受
  5. 感知質感後能反思自身環境中生活器物的合宜性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一堂課使用行動顯微鏡輔助觀察生活物件,當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表面被放大後,紋路肌理非常豐富,學生也十分驚喜。但要再請學生將觀察的紋路紀錄畫下來,從視覺觀察轉成手繪紀錄,少數學生不知如何下筆。於是在觀察過程中多引導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線條或形狀⋯⋯等等特徵,比如直線條很多、一圈一圈毛茸茸的⋯⋯等等,為手繪紀錄做口語的輔助,能更有自信地完成觀察記錄。

實作實物版畫體驗質感紋理時,少數同學仍會執著或將重點擺在「造型」而非「質感」,這時著重在質感的焦點可能容易失焦。當在課堂中發現這問題時,便不斷提醒學生多加探索體驗物件質感、材質的變化,而非外型。學生大致都能接收到要學習的目標而重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