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透過這份用心設計的美感教育報紙,初探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與興趣。此外,也透過讀報的討論、分享過程,讓學生們更認識彼此。
在國文課堂中,學生藉由閱讀課文,習得動點描寫和感官摹寫。再介紹安妮新聞聆聽特刊,先閱讀圖像,再聆聽台灣各地聲音及這些聲音帶來的感受,最後以聲音帶著遊覽,身歷其境,描寫出該地的遊記。
透過安妮新聞,除了體驗美感落實在生活中外,並以第七期「地球護衛隊」的主題,進行探究式課程。結合SDGs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探索九種吃與不吃的食物,背後所隱藏的隱憂,可能包括環境汙染、大量的碳排放、甚至是童工悲歌的問題。
配合國中公民與社會二上課程「地方政府」,在講授完「地方政府」這單元的核心概念後,讓學生透過安妮新聞「化虛擬為現實,一步步打造自己的理想城市」文本閱讀,去思索自己生活的「桃園」是個怎樣的地方,怎樣的城市。
本單元課程「這樣的我——個人名片設計」,學生透過閱讀《安妮新聞》第15期「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你——周哈里窗」,認識周哈里窗「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未知我」四個我的內涵,再透過人格特質桌遊牌卡,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弱勢,藉此掌握個人特質,從而思考未來有哪些潛在的可能性,表達個人展望。
藉由安妮新聞,設計自己的情緒圖片。
透過剪報內容了解閱報內容的偏好
安妮報紙的內容豐富,我決定將主軸放在「閱讀」上,所以,我將閱讀安妮報紙的課程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紹一份「報紙」的基本元素及報紙產生流程,第二部分以「金頭腦」讀報競賽的方式讓學生閱讀理解這份報紙的內容;第三部分,則是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文章深入閱讀。
以圖樣「構成」為主要概念,觀察金門閩式建築上的花磚配置規則,進行花磚圖樣設計創作與版畫印製。
本課程的核心為觀察環境中的植物色彩,應用傳統手工刺繡繪技法,結合花卉線條觀察與描繪的構成,兩者合一呈現色彩與型態質感之美,完成生活中欣賞的書籤,呈現欣賞與實用的作品。
從圓形的特性,以不同色系、大小的圓點組合,探究圓在平面空間構成的美感方式。
引導學生將英文字母轉化為幾何圖形的構成概念進行造型聯想,觀察環境中局部構件與英文字母圖樣關聯性。
認識安妮新聞的由來及命名方式,找到感興趣的主題,寫下閱讀後的心得及感想。
觀察構造接合的方式,讓學生就不同的材料接合完成一扇窗戶作品,比較細節處理的美感差異。
發現不同國家的溝通方式及文化差異,如何正確溝通,學會「我訊息」的表達技巧。
從安妮新聞中了解新聞所要傳達的資訊或議題,進行網路影音新聞的差異比較。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莊臥龍 講師 班級/人數:七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呂郁芬 講師 班級/人數: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張意佳 講師 班級/人數:七
實施對象 學制:高中 課程講師:張意佳 講師 班級/人數: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