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環境永續是全球重視的議題,而環境教育也是學校的校本課程,希望藉由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7項核心目標中-12責任消費與生產等目標,引導學生瞭解並運用循環設計和循環經濟理念,來達到永續實踐的目的。

另一方面希望從純藝術角度切入,讓學生運用平板認識表現主義藝術家Paul Klee的作品,他是一位色彩魔術師,作品巧妙運用色彩結合點、線、面的運用,完美結合了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的美,讓人感受到作品的節奏感,讓學生瞭解藝術(感性)與設計(理性)之美。

然後引導學生分析畫作中具有哪些構成對稱、平衡、主從關係、格線的分割、組合方式等要素。收集可運用的回收媒材,以拼貼等構成手法,例如:樹枝、木片、紙盒、紙板、紙片、提袋、布袋……等。運用構成要素和各式媒材,結合Paul Klee作品特色轉化成可懸掛於壁面欣賞的視覺藝術2D平面作品。

搜尋生活中的各式燈具,思考如何運用即將廢棄不用或回收物(例如課桌椅、掃具、玻璃瓶、鐵罐、塑膠瓶、布、樹木…),加以改造成為可再使用的燈具。在燈具結構、構造的造形和燈罩的表面色彩參考Paul Klee的創作方式,將純藝術與應用設計藝術相結合。

最後結合藝術美感思考與永續實踐(燈的構造、支架和燈罩的結構、不同材質的質感搭配運用、燈罩表面色彩線條構成與質感、燈具的大小比例),擷取Paul Klee創作平面作品畫中的部分意象,做成一個立或夾於桌面的生活實用燈具。

作品展示時會呈現出掛於牆上的藝術作品與燈具作品意象產生連結,將藝術與生活設計的美感同時呈現。燈具展覽時可進行義賣,並捐給學校做為仁愛基金和急難救助金,藉此達到教育意義與循環經濟目的。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瞭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7項核心目標、循環設計和循環經濟,運用在藝術創作和綠色設計上,來達到生活永續實踐的目的。
  2. 分組合作學習,除促進人際關係的建立外,也可學習到彼此不同的優點,讓學習者可以達到加乘的學習效果。
  3. 能學習到多樣化的藝術轉化展現與生活藝術設計應用,讓藝術更貼近生活。
  4. 融入資訊與其他跨領域課程,從生活出發,結合藝術美感,培養的多元學習創造能力與素養
  5. 能瞭解周遭環境媒材的特性,發揮多樣化的思考力,運用合宜的美感判斷完成作品,並與他人分享美感經驗,讓美感種籽發散。

教師課後省思

  1. 因學生較不會運用幾何抽象思考來進行畫面構成,在正式課程進行前,先進行一節課的分組即興創作練習(至少1個三角形+2個方形+3個圓形+4條線+5個顏色)。藉由這個練習,學生可更瞭解保羅克利Paul Klee繪畫風格和技巧,對於日後結合燈具的創作更有幫助。
  2. 單元2-3-保羅克利Paul Klee作品風格拼貼,學生忘記帶回收材料,以致於無法進行拼貼作業,會耽誤一節課時間。可請小老師上課前一天提醒或老師準備一些回收媒材備用。
  3. 單元7-設計燈具構造和結構時,學生對於各物件的材質和尺寸標示不清楚,需再次提醒標示好,方便日後能準確裁切,才不會造成材料浪費。
  4. 單元8-而燈罩表面結合保羅克利Paul Klee作品風格的構成部分,因燈罩材質不同(玻璃、塑膠、鐵、紙),要讓學生思考,要使用合適的媒材來表現(壓克力顏料、卡典西德…),才能表現其美感。學生也充分發揮創意,運用麥克筆畫在白色卡典西德上,再黏貼到玻璃瓶上,此方法快速,效果也很好。還有用描圖紙繪畫,會產生霧面的特殊美感效果。
  5. 最後接電線階段許多組對於電線的美感安排比較沒有概念,建議可利用一些時間討論如何安排才好看。
  6. 本課程14節課可完成基本桌燈製作,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可讓學生進行支架表面打磨修飾和上顏色,可呈現出更多元美感思考和色彩表現。
  7. 本課程的操作需具備一些操作線鋸機和鑽孔機的經驗,9年級學生已上過生活科技課,有操作過的經驗,所以比較適合。另外,老師也必須具備這方面能力,才有辦法引導協助學生進行美感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