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質感」為課程主軸、水泥為素材,討論不同材料、技法造成的質感意象,如何給予合宜的感受。
以紙袋外觀拼貼設計,讓學生透過發現、拼湊、擺放、轉換等過程,理解生活中可發現的構成之美。
從動手做的過程中更能實證良好的「比例」關係對結構體的重要性。
以生活為題促發學生日後在類似情境下思考一件餐具或任何設計的用心。
本課程以種子為出發點,發現種子質感透過不同形式轉換後,能組合傳遞出多層次感受。
本次課程設計的教學目標與106-2結構教案「多力多姿的結構」不同,106-2只嘗試一種承重結構(椅子),而107-2則讓學生同時嘗試設計平面承重(椅子)和曲面承重結構(蛋杯)。因此在整個課程開始之前,便讓學生清楚了解自己將挑戰兩種承重結構及須達成的目標。
本主題課程奠基於理解構成中的物件關係、色彩的調和關係、材料的變異性等基礎學習之上。本課程由四個任務串連而成,運用合宜的材質或色彩等進行視覺設計,創造屬於個人故事的資訊圖表。
從理解平面構成的美感原理著手,藉由幾何的分析與排列組合,在A3的紙張上規劃適合的公布欄配置情形。
透過結構構面的觀察、實驗之學習,讓學生討論承重的問題並認識結構的美感。
喝一杯好茶, 體驗 One is all 與純粹的美好相遇
藉實作加強生活經驗與美感的連結並創作生活美感小物。
瞭解各式素材的質感呈現,學習能有意識地運用質感來進行美感營造。
對於生活中的材質更深入的認識,選擇合宜、具有美感的材質,完成環保袋的設計。
運用不同材料體驗構造的連接方式,對造型美感上的構成有所啟發
花瓶創作 - 發現質感與欣賞生活物件中的質感之美
用葉子當素材,引導學生藉由秩序的「重複單一」以及「整齊與韻律」、對稱和主從關係,排列出構成的秩序美。
透過美感學習工具進行構成美感小實驗,整理出個人的構成形式,以「相片牆」為主題,將構成概念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透過城市走讀的美感經驗,思考沿途都市景觀與美感帶來的視覺感受。
做中學了解燈飾的美感須考慮材料本身的質感以及透光後產生的視覺韻律感。
學生透過紙箱嘗試切割空間,運用比例與模矩分配空間。
以錫鑄造翻模的技術,將質感物件重新組合、創作,拍攝時利用其他異同質感物品搭配,思考如何凸顯錫製品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