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花樂市集的課程中,學生已擬定色彩計畫與構成進行印花的壓印與紙袋的設計,並完成一百種顏色的集體創作。這學期將利用已經完成的製版,延伸課程到各組包巾與包裝紙的構成與色彩搭配設計。並利用已經完成的包裝紙與包巾,進行展示與包裝,完成各組市集展示的設計。
在構成的練習上,藉由食物安排說明構成的基本形狀:方形、圓形、直線條、三角形與螺旋線條等要素,並透過課程的進行與練習體會「線構成」與「面構成」與「立體構成」中反覆、相似的形狀所產生的變化從中去發現構成中彼此形式呼應所呈現整齊、反覆、均衡、對稱等秩序的整體美感。
發現比例的美感,透過測量生活物件與自己的身形,發現存在比例關係。
運用生活中鐵窗的基本構成形式展開觀察和分辨,能排列自己要表達的窗花線條安排,讓鐵窗的構成與學生的生活美感貼近。
從校園環境觀察,測量檢視物件與使用者之間的比例是否妥適,讓學生反思既有的生活物件是否存在著不便利性。
透過前期的觀察與認識,對於比例有初步的了解,再藉由我們自身的人體構造與生活物件的關係,進而延伸至學生每天所接觸的課桌椅,去引導孩子思考。學習設計師的思維方式,運用設計思考方法,為周遭的問題找尋解決方案。透過一連串循序漸進的課程,培養學生對於美的觀察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也加強學生對於美好舒適的設計敏銳度。
以臺灣原住民織物為題材,運用「構成美感」的點、線、面設計手法,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認識色彩理論,了解色彩感覺及配色原理,建立更完美的色彩秩序和價值。
利用色票採集永仁校園環境色,讓學生認識配色的原則與方法。
以瓦楞紙材試驗結構與美感概念,讓學生設計出坐不垮的美感結構椅。
學生使用簡單質樸的陶土,創造各種不同質感。
運用色票的分析練習,找出可能的搭配,進而發想改造環境色彩的可能。
以介紹”各國家庭餐桌上的風光”攝影作品,引導學生思考家人準備料理與外食之間,情感與心態上的差異,再搭配資訊圖表的介紹,將構成的概念導入課程操作,並以攝影師 Gregg Segal 全球兒童食譜攝影為例,分析其畫面構成方式,討論全球家庭的飲食文化。
使⽤ 西卡紙 來練習,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硬度等質性上的改變,運用摺紙或是剪貼組合等手法,使其成為一個能夠盛裝 5 顆柳 丁 ,能方便拿取、順利搬移⽽不會滾落、崩塌的容器
課程主要以水泥易塑形的特色讓學生重塑花器,並透過加法、減法的技法改變水泥花器的質感。接著考量花器的質感與植物的選擇,讓學生體驗盆栽之美,了解重視生活質感的改變即是提升生活美學的一步。 從花器重塑、學習質感的選擇與搭配、了解何謂合宜的花器等,期待學生透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生活關鍵能力。
透過質感經驗的資料庫累積,豐富美感生活經驗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有哪些。
留意設計一張食譜在版面構成上需要留意哪些重點?如:標題(文字)、圖像、內文、配色…等等,並提供食譜範例請學生於課堂中進行小組的討論與分析,發現並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進而找到符合個人喜好、風格的版面構成方式進行後續的創作。教師介紹插畫、整理與提供食譜的版型樣式給學生挑選,請同學以介紹一道家常菜為發想,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完成一件以構成練習為主,認識生活飲食文化為輔的版面設計創作。
現代學生每天生活緊湊,如何將生活空間物件與時間調整成有序的構成,可讓每天生活得更自在與舒適,本次實驗課程想從學校書包規劃為前導練習課程,練習用自己為設計出發點取捨之間設計出主從空間的使用想法加速取用物件的時間,接下來從觀察自己的時間找出每天記事聯絡的重點,從而練習規劃欄位比例與構成方式,完成自己的一頁記事。
課程內容包含鏡頭語言,色彩在電影中的魔力、畫面構成及劇情分析,透過一連串的觀影體驗,以及小組討論,讓學生對視覺影像有更多地覺察。
本課程希望引導學生化繁為簡從觀察校園自然環境植物出發,發現植物的構成的美感秩序,運用點、線、面來練習簡單的構成組合練習,再聚焦經由撿拾樹葉、花瓣觀察其構成的基本紋理,讓學生發現探索連結美的形式來形成的各種美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