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封面圖案及色彩引起動機,不同色彩圖案帶來的感覺與氛圍,引發學生互動討論。
引導學生認識纖維線材、編織藝術、葉拓敲拓染技法,使用生活周自然或回收素材編織器具,延續物命環保愛地球。
薄薄的一張影印紙要如何改變它的結構呢?撐出一個高度找出方法,體驗紙張結構的力與美。
本課程以先關注食材本身所具有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學生美感的構成進行食物擺盤。
以安妮新聞第十期為教材,並將報紙上的情緒卡剪下製成卡牌進行課程。學生利用九宮格筆記法,紀錄並討論本期重點與個人觀點。
在國語課文中,小主角藉由淨灘活動,啟發保護環境的意識,希望「從自己做起」,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課程首先進行初步閱讀,再用分組讓同學組內分享最有興趣或者印象最深的報導,並且將關鍵字抓出,逐組分享。
透過安妮新聞報紙的閱讀整合溝通的樣貌,討論並整理實作經驗讓學生對於溝通不再只是語言與文字的了解更是視覺觸覺聽覺的多重了解。
藉由觀察「夢想公寓」的工作型態,讓學生憑直覺選擇吸引自己加入的房間或場域,再提出自己的夢想藍圖,以及如何透過行動來靠近自己的夢想並逐步實現。
本課程主要目的以透過安妮新聞Vol5《眼見為憑》文章的啟發,引導學生對於歐普藝術之興趣,在探討錯覺等創意作品,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延伸至基本設計課程之內容,透過專業學習增進設計之創意及多元之想像,發展出更多創意設計之圖面。
認識生活中常用工具名稱及應用時機。
以神話與傳說裡的城市的主題,讓學生了解迷宮設計的方式,並由圖示的方式,去聯想相關的故事或主題,結合語文的故事,讓學生加深加廣對繪圖的深刻性,將神話與城市的相關能做一個歸納性的統整。
藉由一般報刊和《安妮新聞》的對照閱讀、美感排版、圖片編採等方面的閱讀比較,讓學生感受美感在報刊上的運用以及內容的自由性、社會責任感,並且講自己的閱讀感觸。
運用安妮新聞進行一系列的活動和探索,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友誼的多樣性及其對個人創作和人生觀的影響。
金屬加工之飾品的創意手工藝使用金屬線和多媒材,以工具來創造具有結構和美感的線編織作品,以外在和內在相應的藝術心理帶入課程解說。
質感指的是對象物的表面性質,可經由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到,首先放在引領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開啟一扇體驗其美感的門;其次是引領學生嘗試不同質感的感受,觸覺及味覺的體驗;接下來針對自己的媽媽,製作適合給媽媽的各種質感巧克力球;最後引導到生活 中各式生活物品質感的討論及反思。
以安妮新聞冬季特刊為資料來源,設計規劃一份屬於自己的主題式繪本小書。
本課程引導學生調出苑裡在地景點與人文的專屬色票,希望藉此內化學生心中的美感與家鄉情懷。
以「花磚」為主題帶入課程,帶領學生重新回到時光的回憶中,並且認識用磁磚去裝飾的生活環境美學。
以點的特性做大小、形狀、顏色變化;線的疏密曲折變化;面的重疊、平行、交錯做豐富的變化,進而練習個人學習檔案裡自我介紹的版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