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日常隨手可得的餅乾,以層層堆疊排序的方式,進行「力」的初探。
應用不同物件性質、質感與便利性等組合搭配開始(如各式麻荖各種容器的擺盤)、(各式主題蛋糕作法不同食材裝飾)、(各式布料不同內容主題書籍,製作合宜的書衣),去發現常被忽略或意想不到的質感呈現,了解如何搭配較為合宜,營造「這樣比較美!」、「make it nice!」美的生活態度。
透過日常隨手可得的餅乾,以層層堆疊排序的方式,進行「力」的初探。從結構與構成的體驗創作中,自然而然的發現美感,體會對美的感受力。
運用圖片與文字的發散、聚歛、多組件組合而成的構成方式,一起擺擺看、分組共同討論, 釐清構成能依循的邏輯,尤其是主從關係的構成、訊息分割的構成。教師提供掌握構成設計的重點,展示板面構成範例,強化學生在生活中的發現及分析,提升學生的觀察力、累積獨特的美學觀點,最後結合構成的規範等問題,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版面設計。
利用「秩序」這個產生美感的一切來源,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美與不美。
由馬祖地區閩東建築為出發,讓學生清楚認知家鄉建築之美與文化內涵,察覺閩東與閩南文化的差別,最後能實際動手操作完成作品,體驗先民胼手胝足辛勤奮鬥的精神。
透過美感練習工具體驗構成的各種可能,了解構成的概念與運用,提升個人的美感 品味,並能將此體驗到的美感原則運用於海報文字編排設計。
在色彩的條件加入後,如何稱為美?和諧的色彩亦或是繽紛的色彩?帶領學生首先思考並觀察校園中的色彩環境。
經由童年與紙的記憶認識了解紙的多樣貌,引起動機後,藉由課程讓學生從平面到立體練習、質感的練習,了解瓦楞紙的特性和功用,搭配環保議題,整合對美感的感受後實地練習,讓學生嘗試使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在一個作品上,希望他們能藉由實驗,勇於嘗試得到樂趣,增添生活與美感的呼應。運用在生活事物,進而動腦發想製作出承受力更高與變形的瓦楞紙家具〜書架。
我,就是校園裡加分的移動風景。
課程先探討植物與容器的關係,比較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差異,嘗試用容器襯托植物的美感。透過反覆比對,探討植物與花盆色彩的搭配。然而當植物種類與數量增多時,多變的造型與色彩紛呈,容易產生雜亂缺乏整體感。運用木盒將各種植栽分門別類,藉著由簡入繁的排列組合,有效歸納整合盆栽,利用構成的美感概念組織多變的植物造型。
運用美感構成的色彩搭配,營造生活中「美」的經驗。
以「食→物→用」的生活軸向連結,讓學生發現生活設計中隱含的美感,學習審美工具並改善教室物件美感。
福爾摩莎茶席,是一個試圖以在地人文歷史為出發點,體驗台灣東部在地美感的課程。
桃園在地課程作為發展基礎,「食農教育」在發展課程時,美感課程以色彩視覺發覺辨別的配色能力為學習目標,認識自然物的色與自然物產生的食用色為條件。實際製成的物品,也以米食與豆類為主,以基本幾何的造型,減少造型的種類,專注在色彩的配色與分辨感受。
色彩是視覺型式美感的第一印象,也是帶給人視覺感受的最先之感知,我想帶學生體驗環境中的色彩蒐集,發現調和色調與衝突色調的存在,讓學生能夠描述色彩意象。並藉著在環境中的色彩隱身術學習活動,通過模擬再現的過程去理解色彩,以及校園落葉色彩美感分析實驗,完成合目的性的色彩處理。
一般學生因個人過去的媒體經驗(例如視覺對比強烈的手遊、制式化人物風格的動漫、色彩鮮艷的雜誌廣告等),使得高中生對於自然美感(肌理、色彩、結構等)容易忽略,視覺敏銳度漸趨薄弱。本課程期待藉由重新尋找並蒐集生活中的質感變化,配合遊戲式的活動來提醒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質感趣味。
由最初階清潔、整齊、秩序談構成的美感,先能發現生活中隱藏種種秩序的概念,動手做做看,試著讓教室裡的書桌、書櫃和服儀產生美感,感受前後差異,循序漸進在構成美感體驗中,透過思考選擇適切合宜的構成美感,這樣的思考和選擇過程是美感訓練的目的。
由生活素材質感體驗活動中,擴展描述質感形容詞的廣度,並經由建築材質的發現與實驗建構,理解質感的構成要素:材料肌理與構成,並由校園中不同場域的建質材質踏查行為中,建構質感對空間的影響力,認識建築師隈研吾在建築質感的詮釋,最後以珪藻土與石、木、塑膠不同粒子的混搭質感杯墊作品中,嘗試拓展原始材料的不同質感質地創造,並能描述其形容詞感受的差異。
將餅乾試為一種脆弱的材料,各式型狀成為模矩的概念,並以「疊高」與「承重」做為本次課程最主要的動機,藉由操作食材進而產生的結構,會有內在的「堆疊」及「排列」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