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工藝體驗課程活絡竹藝技能,強化創意加值與設計知能,認識素材與美感體驗。
製做一個在餐桌上可以增進家庭感情又有美感的生活工藝器物-竹編隔熱墊。
讓同學們體驗到如何利用構成的概念將所有的作品進行規劃與陳列,藉由全體同學大量且元素相近的作品,呈現出具備構成美感的展出畫面。
引導學生提升對光影美感的敏銳度,從學校中的角落開始,探索在空間中所具備的光影美感。
延伸勝利星村探索的元素,著眼於立體創作,呈現當地生活環境和文化創生的理解。
從容器本身的結構、用途與盛裝物之間的關係與搭配,引導同學觀察與區辨生活器皿,並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理解結構與使用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適合的器物。
從東女前日式建築群參訪對舊建築歷史梳理、日常家具等生活物件之觀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感關係。透過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 撲克牌建築作品介紹,進行卡卡疊實驗,堅守不能黏貼原則,挑戰疊高任務,並進行結構物件之乘載測試。而後介紹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概念與內涵,透過實作在校園角落設計一件符合場域且具美感之公共藝術模型。
學生經常在步道下談天、休憩。單元活動設計將引導學生採集步道下的元素,包含聲音、陽光、風、落葉,讓學生在設計思考中能保有自然元素的思維,以網織結繩和竹架支撐作為創作材料,設計綠林步道下的秘密基地。
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透過課程活動引導,重新看待生活周遭環境、自然界中的色彩、形態、質感等基本設計要素,用手、用心及五官感覺感受日常生活裡設計的美好。
透過紙(箱),這個便利的材料,讓學生玩組裝,展現其不同特性,讓學生體驗構造!
藉由校園沙龍的展覽形式,讓學生透過自身的發現及作品的呈現,去關注校園環境給予重視。
以「結構」構面為課程核心,以瓦楞紙為媒材,製作出具支撐與展示植物功能的器具,讓學生在思考結構穩固過程中兼顧美感的能力。
「折」、「切」用紙材造型中的重要技法。本課程希望藉由藉由「折」與「切」探索紙張造型的多元表現,並結合紙張的「切」與「折」產生一個有光影效果的燈罩。
「折」、「切」是在紙張造型時,常用的加工方法。本課程希望藉由藉由「折」與「切」探索紙張造型的多元表現,並以耐壓、美觀的「紙房子」最為終極表現。
讓學生嘗試透過手作與材質採集反思,認識日常物件運用編織的質感與結構之美。
從觀察國內外經典建築物中,探討結構與構造在建築物中,有關造型支撐與拆解組合的關係,建立學生對建築空間中的支撐察覺與力學發現;以及造型與組合之間的構造連接,透過手作的建築造型模組,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美感構面的跨域學科知識與應用。
認識紙繩編織的紋樣結構與生活應用,進行色彩配置與發想,創作紙繩編織餐墊。
認識蜂巢紙(板)的結構、種類和特性,生活中應用的範圍,進行造形發想。
讓一塊方巾不只是單純的一塊布料,也兼具美感與功能性,著重設計、搭配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