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現代人類文明發展中「電燈」在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照明功能外,漸漸的對於與空間搭配的美感也越來越重視。依據功能不同像是天花板的吸頂、垂吊、嵌燈、滑軌式燈,立式或懸臂式燈。而本課程所要挑戰與牆面垂直延伸出來的壁燈,需要思考解決橫向結構是否穩固的問題,燈罩、燈座與固定支架各部件構造連接的問題,最後還要思考燈罩材質跟照明度和燈具本身質感與整體美感的問題。運用學生分組合作學習,以問題導向的設計學習思考,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家裡和學校各式燈具的構造有哪些不同之處,其質感肌理為何?造型是具有美感?藉此瞭解燈具的特性、生活的關聯性與時代的象徵。本課程希望學生從日常生活中觀察燈具的種類和運用,瞭解不同燈具在構造、結構和質感上的差異與功能上的合宜性。經由實際拆解燈具、自製 KIT 線材面材和螺絲釘等燈具所需連接教具、綁、捆、鎖、扣……等練習,藉以瞭解結構工具操作和材質連接的特性。最後實作挑戰是學習製作一個具有功能性、實用性和兼具美感的壁燈,除了必須具備構造和結構的合宜性外,燈罩的部分可以發揮創意,結合日常生活中蒐集到的茶葉罐、鋁罐、保特瓶、塑膠花器、木盒、竹筷、樹枝等具有人工或自然質感肌理材料,運用構成的方法,結合各種肌理和材質變化,盡情發揮表達審美的能力製作出特殊的質感變化燈罩。最後將造型壁燈組裝,固定於牆上,展現壁燈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能運用螺絲起子、尖嘴鉗等工具拆解並重新組裝燈具。
  2. 觀察戶外燈(需考量防水性與是否耐風吹)與室內燈,在構造、結構型態和材質
    上有何不同之處?
  • 美感技術
  1. 能結合點、線、面、立體等不同材質組件,運用堆疊、鎖、綁、捲、卡、折、黏等技巧,結合材料特性設計合適的組合連接方式。
  • 美感概念
  1. 構造的美感秩序─運用構造的邏輯性,組合成具規律變化、有排列順序層次的物件,進而達成美感的訴求。
  2. 認識質感的特性,選用合宜的材質,結合美的形式原理(單純、調和、對稱、均衡、漸層、反覆、對比、比例、律動、統一)等,進行不同表面肌理質感的運用。
  3. 瞭解形和結構的關係,思考如何結合材料特性,組合出合適的造型,並且可承受支撐水平重量的結構體。
  • 其他美感目標

可以解決學校樓梯間或角落陰暗的問題,創造美感的情境。結合校本課程環境教育,結合回收物與藝術美感創造出特殊質感壁燈,藉以宣導環保重要性。

教師課後省思

  1. 單元 3 將原先大網工作燈改成工業風鑄鐵水管、燈頭,一方面搭配鑽孔木塊和木片大小尺寸較合適操作,造型也比較有美感,加上其猶如加上燈罩重量,增加挑戰難度。
  2. 單元 4-1 燈罩的結構挑戰,建議可讓學生用包紙鐵絲和束線帶來練習以各種單位形(三角、四方、圓形、多邊形,各組選擇其中一種主要造形來挑戰)做成燈罩結構,這樣對於形的思考會比較明確。
  3. 單元 4-2 學生對於如何用橡皮筋和束線帶綑綁竹籤上不熟悉,綁不夠緊導致容易鬆脫結構不夠穩固。
  4. 單元 5 壁燈的建構挑戰,如讓學生從椅子材料拆解、初步打磨、設計、裁切、組裝,會耗費許多時間,因此老師先做基本處理加工後,再讓學生設計,老師再依學生設計稿進行加工。此部分可將單元 3 改成已經做過將椅子木板、竹掃把柄、塑膠掃把柄等初步處理的材料,進行各種組裝思考,比較能節省時間,且加深學生印象。
  5. 單元 6 應該引導學生用基本形(多邊形)來思考,使用軟直鋁線或包紙鐵絲來塑形,比較容易成功。
  6. 單元 7 製作燈罩結構,有實際的燈罩結構教具(三角形、圓柱形、四方形、球形、多邊形和用竹棒、衣架、鋁線、包紙鐵絲)讓學生參考,學生比較能感受不同材質所建構的造形,其造成結構強度(形和材質)是有所不同。
  7. 單元 8 而燈罩表面的構成部分,要讓學生思考,如何搭配形來產生美感,如果結構的形夠美,表面裝飾就可以簡單搭配,保留其美感,這樣學生在製作上會簡單一些。
  8. 學生開始製作壁燈階段,因支架、燈罩結構和表面構成裝飾需花許多時間製作,所以調整為老師先提供支架基本材料和可組裝成的參考樣式,再讓學生討論欲製作的樣式畫出設計圖,老師再依照學生設計樣式做成支架成品。燈罩結構和表面構成學生來不及完成的,老師再協助其完成。
  9. 本課程宜安排至少一整學期來操作時間會較充足,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可讓學生進行支架表面修飾和上漆,可呈現出更多元美感思考和表現。
  10. 建議一開始可強調或讓學生思考,學校哪些空間光源需改善,需要加強燈光照明來改善,讓學生思考如何去改善環境,為環境盡一份心力(環境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