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學校附近經常有店家重新整修,每次開幕都換了新的空間色彩,國光路上最近也陸續開了幾家新式裝潢的早餐店,使原本陰暗凌亂的騎樓突然有了新氣象,明亮舒適的空間,令人忍不住想進去享用,在同樣的空間裡,除了新舊的差別之外,是甚麼樣的改變讓環境看起來更有質感呢?而學校的教室或自己家裡的房間,是否也可以透過巧思,嘗試改變一些關鍵元素,讓生活的環境變得更美好。課程透過三張美術紙的色彩建構出室內空間氛圍,再依序增加家具的配色,使整體色彩達到和諧。作品製作完之後再用相機拍攝,在平面影像中呈現配色的效果。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每天上學經過早餐店時,觀察比較每家早餐店的裝潢與室內配置。

2.觀察與比較學校各個教室牆面色彩的差異。

  • 美感技術:

1. 利用美術紙相互搭配模擬室內空間配色。

2.依比例縮小家具與室內空間並製作簡易模型。

  •  美感概念:

1.同色系、類似色與對比色的運用。

2.室內家具配置與動線設計。

  • 其他美感目標:

1.配合《翰林版藝術3下課本》視覺藝術第2課 ─ 像不像,想一想,第3課 ─ 地方創生之旅。

教師課後省思

1. 這個單元利用三片卡紙組構出一個立體空間,選擇三張美術紙營造空間格調,最後利用光線調整空間的氛圍。如同實體的居家輕裝修,掌握天地壁三個最主要的配色,再搭配 631 的配色比例,
就可以創造出空間的個性與美感。
2. 透過正確的縮小比例使作品跳脫勞作的框架,加入價目表與人物,營造出像「劇場」的形式,使色彩的設計更具趣味性與戲劇性,最後在攝影的取景框中擷取畫面,讓色彩設計回到平
面影像中呈現。
3. 早餐店尺寸原本設定縮小比例為 1:40,也在部分班級設定 1:60,實驗結果未來會設定 1:50 最適合。因為這個尺寸大小適中,市售建築模型 1:50 也比較多可以適度搭配。
4. 早餐店平面設計圖學習單可以再增加人物的俯視圖例,讓學生能更直覺的操作思考,空間動線的設計。
5. 七年級的房間設計牆壁西卡紙去除增高結構,讓作品製作時更方便。
6. 這次美術紙和卡紙之間的黏貼選用了水性的黏膠( 漿糊、膠水、白膠 ),膠乾掉後收縮導致卡紙扭曲變形,造成後續家具不易黏貼固定,成品的精緻度也大打折扣,是這個單元最大的敗筆。經過重新試驗後,未來會使用保麗龍膠或再試驗其它更好的黏貼方式。
7. 學生手作經驗與能力似乎越來越弱,簡單的展開圖黏成立方體都會遇到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每個家具零件都要花很多時間製作,加上九下因為接近會考,部分學生學習態度較不積極,製作進度非常緩慢,有些學生最後未完成有點可惜。未來可考慮分組製作,透過分工合作縮短製作時間,並增加同學之間討論交流的學習機會。
8. 原本以為早餐店是學生最熟悉的空間,但是實際執行後發現很多學生不是那麼熟悉或感興趣。若重新執行會開放更多選項,讓學生能更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店類型。
9. 我在「110-1 室內空間色彩計畫」單元裡,牆面色彩是利用廣告顏料調色平塗。早餐店設計這個單元是用美術紙黏貼。比較二個方法著重的教學重點與優缺點為:平塗─優點:讓學生練習調色與平塗技巧,調色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色彩調和過程中,細微的色調改變,色彩可以隨時做很自由的調整,而調色與平塗的技巧類似油漆粉刷的過程,可以在整個活動中彷彿真的在裝潢一個空間。缺點:學生的調色能力與平塗技巧若不夠好,會大大影響配色的結果,學生心理想像的感覺和做出來的結果會有很大的落差。
剪貼─優點:配色的過程學生直接挑選喜歡的色彩搭配,不適合的即時更改,可以很直覺的立刻看到配色的結果,這個過程和未來裝潢挑選油漆色卡、木地板、系統櫃板材與家具色彩......等,都是在現成的色彩中選擇與配對很接近。缺點:美術紙的色彩(約 150 種)越多學生越能做更貼切的配色,但是教師課前就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課後也要隨時整理與補充(累~),美術紙的控管 SOP 是課程順暢進行最重要的環節。另外在學生選取紙張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找到最適合的色彩,就只能遷就現有的選項,沒辦法隨心所欲的配出最理想的結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先備能力與教學目標選擇最適合的表現方式。
10.成果作品範例最後面《九年級,「早餐店」和「透天厝」結合七年級「我的房間」作品》,是老師將二個作品結合拍攝示意。未來若採用分組製作,則同班同組就可以同步製作二個空間,讓作品的呈現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