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課程主要分成三個部分:認識設計思考→觀察生活中的結構與質感→混凝土產品製作
第一部分:教師介紹「設計思考」五步驟,透過觀察身邊產品設計,反推設計師的設計理念。
第二部分: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質感與結構。前者,以紙張搭配複寫紙拓印生活中的物件(網狀鉛筆盒、粗糙的操場跑道、植物的葉脈等);後者,透過「一張A4紙的立體可能」讓學生將平面變成立體作品,思考結構與造型的關係,進一步觀察生活中產品包裝的設計。
第三部分:綜合前兩部分的學習,將材料限定為「混凝土」,學生分組設計一個可以解決生活中問題的產品。
結構的學習,輔助其能製作一個兼顧、承受水泥重量且符合所設計的造型的模具。
質感的嘗試:在製作產品前先讓學生將混凝土加入生活中的材料(小石子、葉子等),認識增加質感的方式,近一步將創作理念轉化為實際產品。
質感的製作有兩種方式。一,製作模具的過程同時製作;二,於混凝土半乾燥時,透過外力製造紋路。
選擇混凝土的原因說明:希望產品可以真的被使用,所以考量到堅固程度,就沒有選擇石膏。再加上因為混凝土是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學生在創作時容易與生活產生共鳴。最後是因為材料容易取得、價格親民,若學生過程中失敗了,可自行取得材料。
1.「自發‧自主行動—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觀察生活中的設計及需求:
透過「設計思考」五步驟:同理心、定義問題、發想、製造原型、測試,加強對生活中設計的觀察、探索及表達能力,結合人造物的材料:「水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2.「互動‧溝通互動—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觀察生活中的質感及材料:
透過校園踏查與蒐集資料,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質感以及材料,感受質感與材料給人的氛圍、情緒,了解生活的任何時刻都可以是美學,從生活發現美,進而製造美,培養美學的生活態度。
3.「共好‧社會參與—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設計表現與生活實踐:
透過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練習,觀察生活中他人的需求,分組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發想、製作產品以解決問題。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環境:校園質感採集(攝影、拓印)。
  2. 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他人的需求。
  • 美感技術
  1. 模具製作。
  2. 水泥產品製作。
  • 美感概念
  1. 運用設計思考,加強學習者對生活各類藝術型態觀察、探索及表達的能力。
  2. 帶領學生認識設計思考如何改變社會、改善生活(通用設計、社會設計)。
  3. 運用混凝土的材料製作產品。
  • 其他美感目標

教師課後省思

  1. 場地的限制:(1)執行困難:晾乾作品的空間不足以負荷修課的學生數量。(2)課程修正:限制學生製作的物件大小。
  2. 工具的使用:(1)觀察到許多學生在使用美工刀、剪刀等裁切用具方面缺乏熟練技巧。(2)教導學生如何安全地使用裁切用具,避免潛在的危險情況。同時提升創作的品質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