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疫情時代,紙隔板是學生在校用餐的日常,但常面臨到吃飯到一半紙隔板就倒下的狀況學生也常埋怨為何要用紙呢?因此透過課程讓孩子了解:藉由結構組成,在輕巧的材質也能承載負重。
課程一開始藉由生活中輕薄的影印紙,讓孩子嘗試運用摺、撕、重新組合等方式有機會能撐起一杯飲料的重量,接下來讓孩子挑戰利用瓦楞紙經剪、貼、綁、摺方式完成一個結構,讓一個人能站在上面,最後讓學生思考,當不能綁與黏時,我們還有什麼方式能固定想要的造型呢?在課堂中透過不斷的思考與嘗試,讓學生體會到紙張力與美的呈現。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會用瓦楞紙製作卡榫,完成想要的造型結構。
  2. 學生能了解橋墩結構概念,並利用瓦楞紙設計製作出橋墩造型。
  3. 學生能運用結構的概念解決生活相關問題。
  4. 學生能從不段的嘗試與失敗中找出原因,修正完成新作品。
  5. 學生能學會與同學討論,在意見交換的過程中學會接納他人觀點。

教師課後省思

  1. 瓦楞紙雖常出現在學生生活中,但學生對它並不會太仔細關注紙張的運用及其結構,因此在瓦楞紙不可能的任務中,要引導學生去認識瓦楞紙的結構對承重力的影響。
  2. 橋的設計與建造時,學生雖都有自己先畫出設計圖,但在實際操作時,部分學生會急於馬上蓋出橋梁而隨意拼接紙張,而沒有考慮結構部分,甚至完全不顧設計圖。若下次再進行此課程,在橋樑建造進行時,可以拆解更細節的部分引導孩子,才不會只考量到橋面的通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