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學會構成原理與概念,透由觀察手帕上花紋去認識構成,發掘其中的幾何特性
以金門在地印象色彩,結合馬約利卡磚,分析歸納同色調或衝突色調的構成,練習繪製具反覆、對稱美的花磚作品。
以「構成」作為課程主要概念,分別就對稱、非對稱、具主從關係的構成作品來進行課程討論與試作鐵窗設計。
利用三菜一主食的食物彩圖來模擬擺放便當盒,設計適宜的便當盒分隔,呈現出食物樣貌。
從平面構成的美感原理著手,藉由幾何的分析與排列組合,在A3上規畫適合的公布欄配置情形。
認識繪本故事常見排版與構成。
本課程建立「構成」基本概念與讓學生體會構成在攝影中的運用。
本課程希望透過空間的實體操作去感知比例微調中所帶來感官的回應。
課程先探討植物與容器的關係,比較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差異,嘗試用容器襯托植物的美感。透過反覆比對,探討植物與花盆色彩的搭配。然而當植物種類與數量增多時,多變的造型與色彩紛呈,容易產生雜亂缺乏整體感。運用木盒將各種植栽分門別類,藉著由簡入繁的排列組合,有效歸納整合盆栽,利用構成的美感概念組織多變的植物造型。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
九年級即將畢業之際,以黑白攝影視角觀察校園建築,作品影印後做幾何造型簡化,將建築簡化為幾何塊面,與天空的留白呈現構成畫面做成建築剪影。 帶著學生認識秩序、比例、構成的美感要素,挑戰經驗認知的比例,改變慣有的視覺經驗,創造新的身體尺度。美的基礎是整齊,以幾何分割作為的構成要素。
美感預期成果 1 生活美學:讓學生注意台灣一些生活美感上的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成效分析 優點: 1書包體驗活動,對於
希望學生能從生活中小小的事物開始感受,覺察和注意生活中的構成。 在本單元設計中,著重發現生活構成的美,所以在一開始的課程,先從探討生活物件入手。在我們生活的日常,到底是由哪些事物構成的?我們如何欣賞?
計畫中融合:1漢老師對書法文字的三個美感原則:重整體而輕個體、將不同筆畫構成和諧整體、創造筆畫間的共通性、2硬筆字(POP)中正體字書寫時—將斜線轉為直線,使文字近趨於方形,形成左右靠邊的穩定感、3漢字幾何化等三項概念,設計出引導學生以合宜的比例將文字筆畫置入圓形面積,並產生具有平衡與和諧畫面的美感課程。
透過「資訊整理-資訊歸納-資訊可視化」的過程,讓圖像代替文字,從自身出發,了解自我並剖析自我的個人資訊,形成個人的圖像資料庫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期望學生持續理解「構成」中的主從關係與畫
餐具與器皿中的色彩、造型與實物作為配搭,透過擺盤練習了解合宜的飲食文化。
了解構成的概念及方式,從生活觀察中啟發對美的思考與應用。
從生活物件的丈量與尺規的觀察著手,應用美感比例與構成所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