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照片認識構成的對稱、平衡、主從關係、格線分割及多樣組合。運用紙捲在教室以個人為「點」,連成「線」、交錯成「面」,結合色彩概念形成紙捲穿梭的空間,並從取景框觀察構成樣式,以紙膠帶記錄三條線以上組成的平面構成,理解預先規劃與安排的效力會影響整體美感,並藉由構成KIT的操作認識分群、分類的概念。
從文具用品及書桌、書房擺整齊著手,讓學生關注到美感之首--「秩序」的重要,再從「構成」構面中選擇--主從關係與畫面平衡作為課程主軸出發,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嘗試轉換為具情感層面如溫暖、安定、冷靜…等畫面構成。
以「質感」為課程主軸,首先從觸覺與視覺角度討論對質感的影響,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第二節以畫布板為基底材,以兩種不同的質感為命題,讓學生以超輕土、補土、織品…等,創作不同的質感作品,命名與說明創作理念填於學習單,再分享與討論不同的材料、技法所造成的質感意象,如何給予我們合宜的感受。
學生能從生活中小小的事物開始感受,覺察和注意生活中的構成,在本單元設計中,著重發現生活構成的美,所以在一開始的課程,先從探討生活物件入手。在我們生活的日常,到底是由哪些事物構成的?我們如何選擇?
藉由環境的小小改變,利用或製作既成物,使用攝影及電腦繪圖產生數位影像,透過發表與討論,使學生發現與了解美感構面「構成」的形式與內涵,完成充滿美感的視覺展現。
調整105-2本身研發的構面課程,使課程細緻化又便於複製。以學思達教學法,引導學生習得構成為主、比例為輔的美感力,藉由整理術書籍閱讀和整理盒的利用規劃,意識到其中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性,累積整理術的經驗,進而轉移至單色簡報的版面設計,從立體轉化到平面,形成美感力的學習遷移,經由構成和比例的思考過程,期許學生日後製作各式作業、報告、小論文、簡報等版面設計時,都能有美感的再進化。
調整105-2本身研發的構面課程,使課程細緻化又便於複製。以學思達教學法,引導學生習得構成為主、比例為輔的美感力,藉由整理術書籍閱讀和整理盒的利用規劃,意識到其中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性,累積整理術的經驗,進而轉移至單色印刷品的版面設計,從立體轉化到平面,形成美感力的學習遷移,經由構成和比例的思考過程,期許學生日後製作各式作業、報告、小論文、簡報等版面設計時,都能有美感的再進化。
運用美感構面的「構成」,利用靜態美感、動態美感、主從關係等,使用手機的攝影功能作為媒材,提升學生的攝影構圖基礎,記錄下學生們在高中生活的點點滴滴,強化學生影像美感能力。本課程設計將從與學生有關的日常生活環境出發,探討美感構面「構成」的形式與內涵,進一步發現與實踐充滿美感的視覺發現。
以貼近學生的校園環境、生態為主軸,藉由公民美學與三項「秩序」為核心概念與先備知識,讓學生瞭解「重複的單一元素」、「相異的元素」與「整齊與韻律」的定義,引導學生去思考-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美感定位。
學生應用影像編輯軟體進行一頁畢業紀念冊的平面構成設計,漸進發展到能自發完成一本包含封面、目錄、內頁、版權、封底等不同內容的構成方式的畢業紀念冊電子書。
從名畫及大自然美景的欣賞開始,例如蒙德里安的作品,山巒的層次,欣賞並認識名畫。接著導入生活中事務的構成的美感,例如生活中整齊的收納,舒適的擺設,美食的擺盤;認識並欣賞對稱、秩序、均衡等美的原理原則,開始在美的原理原則基礎上學習簡單的拆解,然後進行對稱性、秩序性的、均衡的重組,讓同學們了解到構成的過程。
海明威說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而本課程則是透過畫面的構圖與排列來呈現視覺美感的平面饗宴。
本課程以名片排版活動結合美感的理論與日常生活用品,期待學生將使用基礎的電腦操作活動,自由實驗探討各種美感呈現的可能性。並將課程各步驟的美感實驗成品總結整理,建立屬於自己的美感學習歷程。期望透過實際動手操作,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美感其實是很簡單的一種心意與堅持,只要在生活中多帶入一些對美感的堅持與積極,便能引發未來社會生活美感提升的機會。
嘗試拆解文字筆劃線條進行位置的挪動、調整局部物件的的放大或縮小,進行設計草圖繪製,並從中感受物件(線條結構)間的關係是否均衡。
讓學生們走進美術教室時能不自覺的停下腳步感受到美感情境空間所要傳達的"美好感 受"同時開始觀察美感情境空間中有那些物件的構成…
觀察日常所見的文字構成,結合攝影畫面構成的練習,最後製成單頁明信片。
瞭解文字造型的變化,是否可以清晰閱讀,傳遞視覺造型的意義。
課程設計以構成感受進行知識點的探索教學。
讓學生從操作KIT中體驗構成概念,也理解物件擺放在不同位置就有不同構成之美。
從報紙版面設計解構圖文構成,學習編輯具有秩序美感的平面設計,結合情意素養課程,將家族故事匯整成專屬的家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