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引導學生從各大報的版面設計去分析解構圖文構成,學習如何編輯具有統一秩序美感的平面構成設計,從模仿開始,教師循序漸進,逐一搭好學習鷹架,讓學生一步步的完成自己的編排大作。
跨領域結合「島嶼的集體記憶」情意素養課程,將採集後的家族故事,整理匯整成一份專屬的家族報。

前導課程會經歷─歷史意義醒思、陳慧齡導演「給阿媽的一封信」25分鐘短片欣賞、祖孫關係QA、解說彩訪稿內容、海報版面分析模仿課程…等。

從版面賞析、了解版面組織構成、依樣畫葫蘆、欄位安排設計、漸進發展到能獨自完成一份包含主副標題、內文、報名設計、照片/圖片與文字搭等不同內容的構成方式的【島嶼家族報】

學生透過跨領域的教學,學習與上一代溝通,並用具體的方式承載並紀錄情感,用最有溫度的方式,呈現個人創作並表達分享家族故事。
美感技術層面除了學習什麼是適合的、能思考合宜性並應用於整體秩序的美學習歷程,最終能在【島嶼家族報】這個載體上,自主體會到美感要素與情感流動的結合,除了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美感體驗,進而學習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

美感預期成果

在島嶼課程中了解自己土地的歷史與傳統文化、地方習俗,從訪談中了解自己的家族,深化家庭情感。
從家族報中學習觀察及實作,從中能了解構成的主從關係。
除了理解格線分割是有邏輯可循,還能依自己需求加以組織變化。
了解具有美感的版面褠成,能增加閱讀的動機及閱讀效果。

教師課後省思

3年前就參與了「島嶼的集體記憶」,做過一回就知道這課程有神奇的黏著力,會讓人再累,也覺得有價值,繼續一年又一年。
第一年做島記時,為了給學生示範,我訪問的對象是已不在人世的爺爺,我跟學生說:當不是叫你回去觀落陰,而是想辦法找線索,找資源,找姑姑姑丈姨婆丈公,一個個訪問細問,竟然也問出了我所不知道的爺爺。
一趟訪談才知道了許多有趣的訊息,包括爺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去南洋當了日本兵,在環境的逼迫下語言能力極好,會講日、台、英和菲律賓語,包括回台後環境要求的「國語」,加起來五種語言真的是超威的~
接著面對日本戰敗後返台後的失業潮,他先去了鹿草親戚家當修腳踏車的學徒,後來又經人介紹認識了做裁縫的奶奶,生下了一子四女。因為日本時代是高等科畢業,認得漢字,所以在竹村國小短暫的當過夜校老師,但當時老師的薪資實在太低,才又去彰化花壇一帶去學銲接,才有後來鑿井事業,也帶著我爸歷經了十大建設時工作接不完,肯做就有得賺的時期…
我跟學生說,老師印象幼稚園時期時是跟著工人伯伯一起長大的,他們一起跟著我爺爺住在夾層房,所謂的半樓仔,印象中最高峰有七八個阿伯住在一起,早上八點吃飽後就會在一樓跟住附近的工人集合等著上工。而這群工人的伙食就是我娘一個人撐起的!
我那個很厲害的老媽當時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弄好一大桌十幾人的早點,煮完收完後再趕出門上班,每天五點下班後五點半回到家裡先按下電子鍋,再從三F掃到一F,掃完又得在晚上七點前快手弄出十幾人的晚餐。
但這樣的場景在民國75年大家樂興起後就快速消逝了,父子聯手打下的江山就在我爸沈迷於數字遊戲後不久就崩塌了。我還記得在某次夫妻瘋狂爭吵後我阿母噙著涙燒掉一疊又一疊的名牌秘笈、破解公式丶解夢大全、牌支筆記⋯⋯等等(聽說還不只燒了一次)。
咳咳⋯⋯反正我想説的是我有一個很能忍超能做具有傳統婦女美德的阿母。
而我這個有客家血統的阿母一輩子節儉勤快手藝好又樂於交際,在屆齡期滿即將離開她服務四十四年的公司,在過去難堪的家庭生活𥚃我相信工作無疑是生活的喘息,從年輕時就一起做伴相挺的同事,應該是生命中很大的安慰。
先不論島記給學生帶來什麼,我因為島記更了解了自己的爺爺,用文字記錄下已過逝的他,那還在世的呢?
因此,在我阿母44年屆齡退休的那個月,我做了一個決定,送給阿母一支影片,讓陪伴她40多年的公司同事,留下祝福的畫面,當成退休禮物。
身長在一個非常傳統的家庭,家人之間不習慣溫情軟語,但影片寄給阿母的當晚,我接到阿母充滿鼻音的電話,激動的語氣對我說:「妳什麼時候去拍的?我怎麼都不知道?」
「謝謝啦~很感動~」
因為島嶼課程的種種觸發,我意外的更認識爺爺,更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與阿母產生了更多的連結。
家族報只是島記呈現的一種形式,融入美感教育能讓表達更清楚有層次。
想起第一年有國文老師入班教學,而且無償講了八個班,堂堂精彩又動人,每年都能收到這麼豐富的生命故事,每一頁都是如此輕卻又如此重。
分享課時底下的孩兒都是愛的化身,一點都沒有屁感了,不只一次跟著學生狂哭到連話都講不下去,最後只能用力的擁抱,也只有在島記課,會流著淚跟學生說:謝謝你的故事,第一次感受到敘述治療中的「故事會引發故事」的神奇效應。
歡迎更多人一起參與能「交心」的課程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ic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