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影圍裙
透過實地漫遊,找尋感興趣的角落停下,我們不帶走一花一葉,只觀察光影變化,描下那片喜歡的影子,再進行觀察,似有機,似無形,像一片片心中的影子,影子是深色的,但透過布料就能轉換另一番面貌。
接著運用拼貼及縫紉技巧,與綜合課程合作,完成專屬自己的一件<新影圍裙>。
做時間的人--時鐘設計專題
課程中透過借取林奈花鐘的設計概念,將無機報時時鐘藉由植物開花時序的構成排列,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是生命與鐘(時間)的概念融合,亦可時間推移。
「原」來不「藝」樣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原住民族文化及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PBL課程概念之進行,賦予廢棄材質原藝再生之美感,讓無用之廢棄品以原住民族美感藝術思維找到新生命!
構成之美
搭配美感實驗課程的「構成」KIT練習版面的層次編排,以校內的園遊會文宣設計進行完整的版面設計。
藝術派對:餐桌美學設計
帶領學生探索餐桌擺盤設計中的美感、色彩與構成藝術,將日常的用餐經驗轉化為創意實踐。
版面排排站
了解視覺傳達要素,並透過草圖繪製,嘗試將文字與圖像進行排版練習。
大寮—色彩的方向
至校園周遭進行文化資產社區走讀,分析街道建築與傳統文化色彩的異同,運用材質與配色概念重構街道景觀。
磚注於美
觀察生活周遭的磚造物,初步了解磚砌技術與構成與結構,以隔熱墊、盆栽為成品設計,達成綠化環境的目標。
痣相自相
從「痣相圖解」、「相由心生」等課程引導學生觀察五官特徵,導入色彩構面、重新組構臉型,思考色彩與自我的關係。
總有人縫縫補補
透過織品工藝和魚網編織的學習,探索生活中線與線、物與物之間的連結。
物色.映環:探索生態與色彩的共鳴
以色彩為主題,透過觀察動植物的色彩特徵,結合美術與生物學,幫助學生理解色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永續始於設計日常
透過「對地球表達善意的選擇」引導學生對商品進行觀察分析,並歸納出自己在做出消費選擇前所思考的要素。
從土地出發:環境意識與創作的六堂課
觀察校園周邊環境,建立環境意識,藉由垃圾議題、植物探索等提問,融入相關概念設計環保提袋。
瓶裝水大哉問
以瓶裝水的包裝為主題,讓學生練習圖文定位設計,並進行拍攝、海報設計以倡議水議題。
美麗的錯誤—聖鳥之殤
思考金門藍孔雀的生態角色,藉由不同的媒材讓學生觀察孔雀羽毛的色彩配置,結合海報設計進行成果展示。
比例!請各就各位!
從比例著手,理解設計需貼近使用者經驗,運用描圖紙呈現防災包內的收納構成。
減塑藝生活
思考塑膠在生活中的快速便利造成日後的環保垃圾問題,運用於改造廢棄物,提升變廢為寶的質感。
質光共生
透過認識材質與殖地、生態場域等,讓學生善用材料創造擬造的白化海洋生態場域。
再創原形色力量
以原住民族服飾為主題,著重觀察服飾中的色彩、圖案和造形,探討其文化象徵與意涵,運用所學的設計原理進行紙膠帶平面設計。
老屋欣力.磨石紙感
以臺南老屋欣力為主題,帶領同學觀察校園、巷弄,以回收紙作為紙漿主要材質,讓學生以手抄紙方式構成磨石子文創商品設計。